国内这几年电动车满大街跑,不是瞎吹的,背后还有不少戏。我跟几个修理厂师傅聊过,有人说,电动车坏得少,保养便宜,城市代步利器,这话不无道理。记得去年冬天,一个北方客户来店里,抱怨自己那台燃油车启动困难,冻得慌。相比之下,街上不少电动车停车场里电量还蹭蹭往上涨。你说,是不是技术变了命运?
先说个数字,国内电动车充电桩数量2019年不到50万个,到了2023年,据估算达到了300多万个,简单心算下,城市里大部分位置都能找到充电点。比亚迪、宁德时代那帮技术巨头把电池成本压下来,普通家用型电动车的电池包仅占整车成本的20%以下(这是体感数据),这一点很关键,成本降了,消费者还能接受,中间环节少了不少水分。你看,那些国外品牌,锂电池还得靠进口,尤其是欧洲市场,本地生产很难突破,价格自然起不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朋友买车时对比了几款价位相近的车型,国产电动车续航标称400公里,实际冬天掉到320公里左右;同价位燃油车加满一箱油(50升),理论续航700公里,但涨得快,算下来百公里油费是电费的两倍以上。你的感觉如何?你选车时,会更看重续航稳定还是用车成本?就这点,我倒觉得好多消费者还没想明白。
供应链这块,我得用生活里的比喻给你讲讲。想象你家做饭,买菜、备料、炒菜,每一步都得顺顺当当。研发就是备菜,比如选电芯就像挑菜市场里的新鲜菜,这菜新鲜了,炒出来才好吃。供应链就像挑菜的过程,拿到的菜新鲜度影响整体饭菜水平。现在国内供应链成熟了,好比菜市场更专注本地菜,价格还便宜。国外呢,不少地方还得靠进口好菜,远途运输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吃出问题的几率更大。这点从整车生产周期就能看出来,国产电动车一整套生产线流程压缩到半年内,国外某些品牌还是一两年才打磨好新车型,节奏差了很远。
然后转个弯,说说渠道和消费者心理。我听一位一线4S店销售说,客户经常问电动车电池老化怎么办,换电池价格高得吓人。这话叫我有点嫌麻烦——你买燃油车得换机油,换刹车片,长期维护成本也不少。只不过电动车的换电池像换发动机那样的感觉,让人心理门槛高。再加上冬天续航缩水这块,尤其北方用户心里嘀咕,你说这是不是换电动的最大阻力?
我上次跟老铁聊天,他开了辆进口电动车,夏天续航还行,可到了冬天得缩水一百公里以上,说实话挺烦的,纯属人话。他还提到欧洲某些城市,那些充电桩密集度还是不错,但一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几乎没有,跑长途全靠提前规划,换电车体验环境差异大。这点我觉得,很多人总说国外人不喜欢电车,有点一刀切了吧?其实就是配套设施没跟上节奏。
关于成本,我就算了个粗糙账。假设平均每度电1.2元,电动车百公里耗电量20度,约24元电费。燃油车百公里平均耗油8升,7元,约56元油费,电动车每公里费用不到一半。 这数据有样本少的局限,不同地区油电价格波动挺大。你身边的用车开销和我这差不差?是不是觉得开电动车确实省钱?
我承认,劲吹电动车我也收敛一点。研发流程复杂,不能只看电池,整车电子、电控系统稳定性依然是让车企头疼的活。比起国产的快速迭代,国外车企倾向稳扎稳打,保证品质,更新慢,缺少头脑发热线的研发团队介入,也能反映出他们对新技术的谨慎态度。(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提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知道未来几年如果全球锂资源多了,电动车电池成本真有可能跌破现在的三分之一吗?这将影响整个产业格局,但眼下看起来还远呢。
再跑个题。跟一位修理工闲聊,他说:燃油车坏了大多知道该换哪个零件,维修方便;电动车虽然坏得少,但一旦坏了,诊断复杂,维修时间长,这部分工时成本又会反向拉高整体用车支出。你有遇过类似情况吗?这其实挺现实的问题。
我刚好翻了下相册,其中一张照片是我去年调查用的某市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队照片,看着车龙一眼望不到底,心里想,这热度再不减下去,几年后传统燃油车又得面临更大挑战了。
说那么多,我倒是更好奇,你觉得电动车行业下一步最关键的配套问题会在哪?路网铺设?电池回收?还是消费者心态?我自己还没想通,咱们真得多聊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