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开车必看,到底需不需要热车,正确热车方法一次讲清

关于每天早上开车前,到底要不要热车这个问题,估计是困扰了无数车主的一个“世纪难题”。

咱们身边肯定有这么两种声音,一种是来自家里的长辈或者驾龄很长的老司机,他们总会苦口婆心地劝你:“着车以后别着急走,多怠速热一会儿,对发动机好,能多开好几年!”可另一边,当你翻开随车那本厚厚的使用说明书,上面却可能用黑体字明确写着:“车辆启动后,无需原地长时间热车,请以平稳的方式立即起步行驶。”这就让人犯糊涂了,一边是经验之谈,一边是官方指南,到底该听谁的?

感觉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左还是往右。

冬天开车必看,到底需不需要热车,正确热车方法一次讲清-有驾

今天,咱们就把这个事儿彻彻底底地聊清楚,让大家以后每天早上都能明明白白、安安心心地开上自己的爱车。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核心观点:车,是必须要热的,但热车的方式,跟很多人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那种在楼下原地怠速,听着发动机“嗡嗡”响个七八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做法,对于我们现在的汽车来说,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种“动静结合”的科学热身。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得先搞清楚汽车在熄火停放了一夜之后,它的发动机内部发生了什么。

您可以把发动机想象成我们人体的循环系统。

当我们休息睡觉时,全身的血液会因为重力的影响,大部分回流到身体的躯干部分。

汽车的发动机也是一个道理,当它静止几个小时以上,原本附着在发动机内部各个金属部件表面,起到润滑和保护作用的机油,绝大部分都会慢慢地流回到最底部的油底壳里。

这时候,发动机上半部分的活塞、连杆、曲轴、凸轮轴这些精密又关键的部件,几乎是处于一种“裸奔”的状态,仅有一层非常非常薄的油膜残留。

就在您拧动钥匙或者按下启动按钮的那一瞬间,发动机“轰”的一声被唤醒,内部的金属零件立刻开始高速运转和摩擦。

如果在这种极度缺乏润滑的状态下,让它们进行高负荷工作,就好比让一个刚睡醒的人立刻去跑百米冲刺,关节和肌肉肯定会受不了。

发动机内部的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的磨损,就是我们常说的“干磨”,这种磨损是非常剧烈的。

有权威的行业数据显示,一台发动机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磨损都发生在冷启动后的这短短几分钟内。

这可不是吓唬人,日积月累下来,这些看不见的磨损就会导致发动机动力下降、油耗增高、噪音变大,甚至提前进入“大修期”。

那么,既然不能立刻就猛开,是不是就得听老司机的,原地傻等呢?

也不是。

那种长时间原地怠速热车的方法,是属于化油器时代的老皇历了。

冬天开车必看,到底需不需要热车,正确热车方法一次讲清-有驾

以前的化油器车,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让汽油更好地雾化,所以需要原地热车。

但我们现在开的车,基本都是采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由行车电脑(ECU)精确控制喷油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长时间原地怠速,坏处反而更多。

第一,浪费燃油,车没动,油却在烧;第二,污染环境,冷车怠速时三元催化器还没达到工作温度,排出的尾气污染物浓度更高;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容易产生积碳。

因为在怠速状态下,发动机转速低,进气量不足,燃油燃烧不充分,久而久之就会在气门、燃烧室、火花塞等部位形成厚厚的积碳,这东西就像是发动机血管里的“血栓”,会导致车辆抖动、加速无力、油耗飙升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科学正确的现代热车方法,其实分为两个非常简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短暂的“原地准备”。

当您启动车辆之后,完全不需要盯着转速表看它掉下来,也不用刻意去等个几分钟。

您只需要给车辆大约半分钟到一分钟的“反应时间”。

在这几十秒里,发动机的机油泵已经开始奋力工作,把油底壳里的机油重新输送到发动机的各个角落,为那些关键的摩擦部件建立起最基本的润滑油膜。

而您完全可以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不慌不忙地系好安全带,调整一下座椅和后视镜,设置好导航,或者连接手机蓝牙播放您喜欢的音乐。

当您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发动机的“热身前奏”也就基本完成了。

第二个阶段,是关键的“动态热车”。

完成第一阶段的准备后,您就可以挂挡起步了。

但是,请记住,接下来的几分钟才是真正的热车过程。

这时候千万不能心急,不要一上路就大脚油门,追求所谓的推背感。

您需要做的,是以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来驾驶。

冬天开车必看,到底需不需要热车,正确热车方法一次讲清-有驾

轻踩油门,让发动机的转速平稳地提升,尽量控制在2000转,最多不超过2500转。

平稳地加速,避免急刹车。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发动机在慢慢升温,变速箱里的齿轮油、车轮的轴承、悬挂系统等整个传动和行驶机构,都在同步地、温和地进入工作状态。

实际上,车辆在低速行驶中的负载,会比原地怠速更能帮助发动机快速、均匀地达到理想工作温度,燃烧也更充分,反而能减少积碳的产生。

那么,这个“动态热车”的过程要持续多久呢?

最直观的判断标准,就是看您仪表盘上的水温表。

大部分车辆的水温表,指针稳定在中间位置(通常是90摄氏度左右)时,就代表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都已经进入了最佳的工作状态。

这时候,机油的温度也达到了最佳工作区间,它的黏度、流动性和润滑能力都是最好的,能在高速运转的零部件之间形成一层坚韧而稳定的油膜。

到这个时候,整个热车过程才算真正完成,您就可以按照正常的驾驶习惯来开了。

当然,这个热车时间的长短,跟我们所处的环境温度有很大关系。

如果您生活在广东、海南这样的南方地区,夏天的时候可能您从小区车库开到大马路上,水温就已经上来了,整个过程非常快。

但如果您身处冬季的东北,室外温度动辄零下二三十度,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极寒天气下,机油会变得像蜂蜜一样粘稠,流动性极差。

此时,第一阶段的原地准备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到一分多钟,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暖风有时间吹一下前挡风玻璃,除去冰霜,确保行车视线安全。

而第二阶段的动态热车时间也会相应变得很长,可能您都快开到单位了,水温表指针才慢悠悠地爬到中间。

但这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每一次耐心的低温呵护,都是在为您的爱车“延年益寿”。

我们看看路上的出租车,很多都能跑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公里而无需大修发动机,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它们很少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冷启动”。

很多出租车都是两位司机轮班,车辆几乎是24小时不停歇运转,发动机始终保持在温热的最佳工作状态,自然就完美避开了冷启动带来的巨大磨损。

这个例子,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花几分钟时间进行科学热车,是多么重要和有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