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暂停汽车置换补贴,车企得真本事见高低
上周末在修理厂等保养的时候,隔壁工位一个大哥跟师傅聊起广州的消息——从2025年8月30号零点开始,那边的“置换更新”补贴就停了。师傅一边拧着扳手,一边嘟囔:“这下子啊,买新车可没以前那么划算咯。”旁边等车的小伙插了一句,说他表弟正打算趁着政策尾巴赶紧把家里的老捷达换掉,“发票得在29号前开出来,不然一分都拿不到”。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是广州独有。武汉、襄阳、青海那几个地方早就先一步暂停了,有的是说系统升级,有的是说资金要挪去别处用。我听做销售的朋友讲,全国那笔补贴到今年5月份已经花掉六成多,大概1800个亿吧。上海第一轮20亿额度五月份就抢光了,广州每天800万也是靠拼手速抢名额。
有意思的是,这种普惠式撒钱刺激,在新能源刚起步时确实救过急。当年电池技术不成熟、成本高得吓人,还没人愿意尝鲜,是靠这些政策硬生生把市场拉起来。不过副作用也不少——某些地方盲目上马项目,造出一堆低端重复产能;还有企业混日子,全靠补贴续命,更夸张的还骗补。我记得2018年那会儿,一个跑运输的大叔吐槽,他买的新电动轻卡一年跑不了几趟活,但因为有指标和补助,就一直挂在那里吃灰。
现在形势变了,“油电同价”越来越常见,比拼已经从“有没有充电桩”变成谁家的智驾更顺畅、语音反应快不快,还有冬天续航掉多少这种细节。有个开网约车的邻居告诉我,他试过三款不同品牌的小型纯电,在环城高速匀速90公里巡航时,仪表显示剩余里程差距能到50公里以上。这种体验感上的差异,可不是便宜几千块能弥合的。
再看10万元以下的小车市场,今年前五个月销量占比涨到了27.2%,同比增长超过五成。一位4S店老销售笑称,现在来问小车的人,不是单纯为了省钱,而是想要“预算内最全配置”。比如基础辅助驾驶、不太花哨但好用的大屏、中控响应不卡顿……这些过去只有中高配才给,现在入门版也敢放下来。但这类产品不好做,你既要控制成本,又不能让用户觉得寒酸,还得保证耐用性——尤其是在南方潮湿环境下电子件容易出毛病,我朋友去年买的一台代步小EV,就因为空调面板进水短路返修两次。
目前这个区间基本被吉利星愿和比亚迪海鸥牢牢占住位置,它们背后几十年的制造经验和规模效应,让其他价格更低的小牌子很难撼动。我亲眼见过一个案例:同事贪便宜选了一辆价格更低的新品牌车型,用了一年半转二手时发现保值率惨不忍睹,还不如当初多掏点钱买主流款省心。而且售后网点稀少,小问题都要跨市去修,很折腾人。
所以回头看,这次广州收紧政策,其实就是逼着厂商少琢磨怎么蹭政策,多想想怎么在技术创新和产品体验上下功夫。不然哪怕明天又来一波新的优惠,也只是暂时缓口气而已。有意思的是,我认识的一家改装店老板最近开始研究给老款纯电加装热泵空调套件,据说冬季续航能提升15%左右。他笑称:“以后大家比的不光是新车参数,还有谁家的旧车还能玩出花样。”这话听着倒挺像未来几年市场竞争的新味道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