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看不少车企的动作,心里多少有点数了,但真要下结论,还得掰开揉碎了说…… 毕竟买车不是小事,谁都不想刚买就降价,对吧?
先看眼下的情况,从 2025 年第四季度开始,不少车企已经动了 ... 特斯拉 Model 3 后轮驱动版从 26.39 万降到 21.39 万,直降 5 万;
奔驰 CLA 新能源版比燃油版便宜 5 万,跌到 25.9 万起步;
连理想 i8 上市没多久,也把价格压到了 33.98 万…… 算下来,已经有超过 12 家车企加入这个行列,甚至宾利都要出入门级纯电 SUV,瞄准亲民的市场。
有人觉得这只是短期促销?
其实不是,背后的逻辑早变了。
以前卖车,靠的是硬件差价赚钱,车越贵利润越高;
现在不一样了,你看特斯拉,今年二季度汽车销售毛利率才 14.1%,但它的「FSD 自动驾驶软件」毛利率能到 95% 以上 ... 这才是真金白银的地方。
马斯克为啥要推廉价版车型?
说白了,就是想让多人买带 HW4.0 硬件的车,等 2026 年 FSD 在我国落地,靠软件订阅就能赚大钱。
我国车企也不傻,华为的「ADS4 智驾系统」、小鹏的 XNGP,不都是往这个方向走?
2026 年被华为这些头部企业当成 AI 决战的起点,到时候软件收入肯定会越来越重要,硬件价格自然没必要扛那么高。
再说说创新这事,有人说现在新能源车没大突破,才只能降价?
这话对也不对。
燃油车时代,5-7 年才出一次技术革新,比如从自然吸气到涡轮增压,能撑住价格体系;
现在新能源车不一样,1-2 年就迭代一次,今天你上大电池,明天我就上双芯片,技术新快了,消费者自然不想为「过时配置」多花钱。
但这不是我国车企没创新,反而是我国车企把迭代速度提上来了,还把成本控住了 ... 你看吉利银河 M9,把 5 米以上的大六座 SUV 拉到 17.38 万起步,奇瑞风云 T11 预售也才 19.99 万起,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说白了,不是没创新,是我国车企把创新的「性价比」做出来了,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这难道不是好事?
还有我国消费者的变化,以前买新能源车,可能会盲目追高端、追品牌,比如早期蔚来 ES8 补贴前 44.8 万起步,照样有人买;
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懂车了,知道看配置、看实用 ... 零跑 D19 用了高通双 SA8797 芯片、宁德时代电芯,还带空气悬挂,却明确说「不是豪华车,只按成本定价」,主力车型可能不到 25 万。
这说明什么?
我国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车企想卖得好,就得把价格落到实处,2026 年要是还抱着高定价,肯定没人买账。
有人担心,降价会不会减配?
其实不用太慌。
你看特斯拉降价后,Model 3 的性能没减吧?
我国车企注重口碑,毕竟长远看,用户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零跑 D19 敢用宁德时代、博世这些大厂配件,就是怕砸了招牌;
问界 M8 虽然比理想 L9 便宜 4 万,却加了华为智驾,配置反而实在 ... 我国车企早就明白,靠减配换降价走不远,真要降,也是靠规模和供应链压成本,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我国本土的芯片供应商,都在帮车企把成本降下来,这才是良性循环。
再往远了看,2026 年还有个关键 ... 政策导向。
我国一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让多人开上新能源车是关键。
如果车价一直居高不下,怎么普及?
所以从大方向看,中低端新能源车价格往下走是必然的,甚至高端车型也会通过「入门款」拉低门槛,就像宾利做入门纯电 SUV 一样,都是为了抢占多市场份额。
我国汽车市场这么大,车企只要能靠软件、靠服务赚回钱,就愿意在硬件价格上让步,这对消费者来说,不就是实打实的福利吗?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车都会降。
比如那些真有独家技术、独家服务的车型,可能还会保持一定价格;
但中低端市场,尤其是 15-30 万这个主流区间,2026 年大概率会亲民。
毕竟现在竞争太激烈了,你不降,别人就降,消费者用脚投票 ... 零跑 D19 还没上市,就因为「成本定价」的说法被关注,不就是例子吗?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