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MEGA召回,新势力遇自燃,老牌车企表现稳定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比买房还刺激?

房子顶多“烂尾”,车要是出了事,那可真叫“烤尾”。

我有时候都在怀疑,咱们是不是把新能源车当成了手机,分分秒秒追参数,百公里加速、续航里程、超快充电,好像谁慢一秒就要下岗。

可手机跑分低了顶多卡顿一下,车要是“跑分”拉爆,分分钟把你从乘客变成交通事故的主角。

理想MEGA召回,新势力遇自燃,老牌车企表现稳定-有驾

是不是我们都太相信厂家了,觉得什么新势力都是“懂你”,什么老牌车企都是“落后”?

但真到了关键时刻,到底是谁懂安全,谁懂生命,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情其实很简单也很复杂。

理想MEGA上海自燃,官方第一时间给回应,承认问题出在“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用来降温的,结果成了腐蚀电池的罪魁祸首。

极端情况下,这种冷却液渗漏,电池热失控,明火加烟花,一点不比春节放炮逊色。

理想这波算是有点担当,主动备案召回,还给车主赔不是。

但其他新势力呢?

要么装死,要么拖延,事故都快凉了才想起“召回升级”。

其实消费者不傻,谁在意大家都看得清楚。

理想MEGA召回,新势力遇自燃,老牌车企表现稳定-有驾

更何况,这不是一起小事故,成都那起新能源车事故,门打不开,几个人合力踹踢都没用,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车里的人出不来。

你说,这样的“创新”到底是创新还是“坑爹”?

这里我得说一句,现在新能源车的“强”,真的不是你想的那个强。

参数上看着牛得不行,什么三秒破百,超大电池包超长续航,好像车子变成了钢铁侠,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强劲”数据背后,到底藏了多少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设计?

我举个例子,理想MEGA宣传自己全球首创电芯倒置技术,把泄压阀放电池包最下面。

你听着是不是觉得很酷?

但一旦托底撞上了,泄压阀变形、电解液外泄,热失控说来就来。

CTP集成技术、超大电池包、超高续航,这些看着都很美,实际呢?

没有成熟测试体系,缓冲环节被砍掉,这车哪是“出行工具”,分明是“命运赌盘”。

有人说,比亚迪“保守”,不敢拼配置,不敢上三元锂电池,不敢加大电池包。

理想MEGA召回,新势力遇自燃,老牌车企表现稳定-有驾

其实这才是敢担当。

早几年,大家还在拼三元锂电池的时候,比亚迪一转头,直接把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推上台面。

针刺测试无明火、无烟,温度比你拿手机拍照还低。

比亚迪卖了那么多车,为什么出事的比新势力少?

这靠的不是运气,是整个研发制造体系的“死磕”。

能量密度提升了,安全性也没丢。

三元锂电池不是不能做,比亚迪自己造、还给别人供货,结果发现技术进步了,“冒险”的理由没了,直接说拜拜。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像家里那个抠门老爸——别人家的孩子都买最新游戏机,他偏偏给你买个结实耐用的,虽然玩起来没那么爽,但至少不会玩着玩着炸了。

有朋友吐槽,大众系车企慢得像蜗牛,推新车像磨豆腐,一点都不网红,哪里赶上新势力那种“爆款速度”。

可你真去查查,一汽-大众的ID.4 CROZZ,电池包三重防护,热成型钢、高强度铝合金壳体,电芯泄压阀还专门上了耐高温隔热片,一套下来成本高得吓人。

理想MEGA召回,新势力遇自燃,老牌车企表现稳定-有驾

上汽大众更狠,电池要过零下196℃液氮冲击,150个加速度撞击试验,振动台机械疲劳测试,人工+设备双重检测。

这些“死板”的车企,看着慢,其实是在为你多打一层保险。

为什么它们不敢把性能做得极致?

因为极致的背后,可能是你根本想不到的风险。

你是不是觉得他们笨?

但你车烧了,命没了,笨不笨还重要吗?

还有奇瑞,出口冠军,全球标准,开发一个平台花五六年,别人两三年就造好一个平台推三款车。

结果呢?

前期掌声一片,预售量爆炸,后期问题频出。

你快是快,问题也快来了。

理想MEGA召回,新势力遇自燃,老牌车企表现稳定-有驾

反观奇瑞的“慢”,其实是把基础打牢了,后面开发新车才有底气。

造车这事儿,真的是“慢就是快”——你愿意被忽悠一时,还是希望自己长命百岁?

说到这里,我得自黑一下,我买车的时候也是看参数,什么一小时大定二十万台,听着真带劲。

可真要上路了,心里还是有点虚,生怕自己哪天成了新闻主角。

你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买车的时候恨不得什么都极致,速度快、续航长、配置高,但安全呢?

厂家宣传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真出了事,能不能负责到底还真不一定。

有些企业敢“走捷径”,能骗一次,能骗两次,但时间久了,谁还会信?

其实说到底,“厚道”才是王道,不急功近利才是正道。

比亚迪、大众、奇瑞这种“老派”企业,看着慢,其实是在保护你。

理想MEGA召回,新势力遇自燃,老牌车企表现稳定-有驾

你把买你车的人照顾好,他们自然会信赖你。

现在有的企业随便收购一家四五线的电池厂,价格便宜,配置拉满,销量也能冲一冲。

可你觉得这样的“快”,真的能长久吗?

两三年后,问题来了,谁还会等你?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新能源车厂商到底该造什么样的车?

你买车到底是看“极致性能”还是“极致安全”?

你觉得“快”一定是好事吗?

三两年造平台,三两天造爆款,三两秒拉爆加速,这些真的就代表未来吗?

还是说,我们需要一种“慢下来”的勇气,把每一步都做扎实,把人命看得比数据更重要?

反正,我现在再买车,第一反应不是看公里数,也不是看加速度,而是看安全测试、看事故率。

因为参数再花哨,车门打不开的时候,一切都白搭。

你说,是不是咱们都该“慢一点”,多等等,少被“极致”忽悠,多给自己留点活路?

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