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车市这片江湖,被一条来自2026年的新规搅得风起云涌。
那份关于购置税减免资格的最新要求,特别是插电混动(包括增程式)乘用车纯电续驶里程必须达到100公里以上,简直就像平地一声雷,直接把那些还在观望的准车主们炸懵了,也让不少车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路线。
您是不是也在为选车的事儿犯愁?
传统燃油车那份熟悉感和长途奔袭的从容,是不是让你难以割舍?
可纯电动车踩下电门瞬间的丝滑与安静,还有那每月省下来的真金白银,又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你。
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驾驶体验摆在面前,许多朋友陷入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
此时,增程式汽车如同一个善解人意的调解员,以其“可油可电”的独特魅力,成为许多人心中那份“稳妥的选择”。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嘴上说着“城市通勤,我当然想用电,可万一回趟老家,充电桩难寻,岂不是抓瞎?”
增程车一出现,他们的眼神瞬间就亮了,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您可能不知道,增程车的电池容量,它压根儿就没法做到像纯电车那么“豪放”。
这里头藏着两层考量:第一,电池包越大,整车重量就跟着水涨船高,电耗自然也更高,车企在成本与效率的天平上,往往不会选择无限制地堆砌电池。
第二,增程车底盘下那油箱、发动机这些“大件儿”,早就把空间瓜分得差不多了,留给电池包的,就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再想塞入巨大的电池,物理条件就不允许。
回望2020年,那时的新能源购车优惠政策,对增程式车型的纯电续航要求,仅仅是50公里。
彼时,新能源市场正处于跑马圈地的狂飙突进期,众多车企嗅到了商机,纷纷以“增程”为敲门砖,迅速推出车型抢占市场蛋糕。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面上不乏一些将增程技术视作“权宜之计”的产品,它们纯电续航勉强达标,日常用电还凑合,一旦长途跋涉,增程器便要频繁介入,像是背了个移动充电宝,效率也谈不上多出色。
如今,新政的百公里续航门槛犹如一道分水岭,它会不会迫使“大电池”成为增程车的标配?
电池容量的增加,固然能带来更长的纯电续航,但车价又会因此上涨多少?
车身重量的攀升,会不会让车辆开起来变得笨重,影响操控的精准度,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这份“长续航”的诱惑,与“经济实惠”的考量,还能否和谐共存?
这些疑问,像一串串待解的谜题,萦绕在每一位潜在车主的心头。
深入剖析这次新能源车税收优惠政策的新调整,我们不难发现,其核心指向,乃是引导整个行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如果说早期的政策,像是一位慷慨的园丁,向广袤的土地播撒种子,鼓励更多车企和消费者参与新能源的浪潮,那么,眼下的新规,更像是一位细致的酿酒师,通过层层过滤和甄选,用更严苛的技术标准,为消费者把关,确保每一滴酒都醇厚甘甜。
除了那引人注目的100公里等效全电里程,新政还展现出其深思熟虑的一面,针对不同整备质量的车型,细化了能耗标准。
例如,那些“体型”在2510公斤以下的车型,其电能消耗量不能超过对应限值的140%;而那些“大块头”,如某些大型SUV或MPV,限值则相对放宽至145%。
笔者认为,这种“因材施教”的管理思路,充分考虑了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既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暴限制,又能巧妙地引导车企在提升纯电续航的同时,更注重电能利用效率的优化,在“跑得远”与“用得省”之间,寻得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新政还保留了对“非汽柴油插电混动车型”的燃料消耗量豁免。
这意味着,那些以甲醇、乙醇等清洁能源为驱动的增程车,依然能享受到政策的扶持。
这无疑为车企们的技术探索,拓宽了道路,鼓励他们在传统燃油之外,尝试更多绿色驱动的可能。
说到底,政策的每一次调整,并非为了设限,而是为了指引方向。
从过去50公里的纯电续航,到如今的100公里;从早期的NEDC测试标准,到更贴近实际驾驶场景的WLTC工况,这背后,是政策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积极回应。
当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期待,不再仅仅停留在“能开就行”,而是提升到“开得好、开得舒心”的层次,政策的重心自然也要从最初的“鼓励普及”,转向更高维度的“品质保障”。
有人或许会担忧:“政策门槛陡然抬高,增程车的好日子难道到头了吗?”
依笔者看,答案恰恰相反!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以高达116.7万辆的年度销量,和令人咋舌的78.7%同比增长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异军突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先生预测,到2025年,插电混动(含增程)车型的销量有望突破800万辆大关,占据新能源市场份额的近一半。
这一数字,远超行业早期的预期,有力地证明了增程车强劲的市场需求,并非昙花一现。
增程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完美化解了纯电动车当前面临的两大“心病”——里程焦虑和充电不便。
它既保留了纯电驱动带来的平顺、静谧和低廉的运行成本,又通过内燃机发电,为长途旅行提供了坚实的能量后盾。
这种“油电兼顾的底气”,极大降低了消费者拥抱新能源的心理门槛。
对于那些日常通勤以短途为主,偶尔需要长途奔袭的用户而言,增程车无疑是他们的理想伙伴,让他们既能享受电车的轻盈,又能拥有燃油车的安心,可谓是“两全其美”。
回溯过往,增程技术曾是理想、岚图等少数品牌的“独门秘籍”,带着一丝高端市场的“小众”色彩。
而放眼当下,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已纷纷布局,推出各自的增程版本。
这表明增程技术已不再高不可攀,正从高端市场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渗透,技术壁垒逐渐消融,供应链体系日趋成熟,足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群体。
在技术层面,增程车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续航长度比拼”,转变为一场关于“效率高低”的较量。
如今,车企们比拼的核心指标,是增程器的热效率。
通俗来讲,就是在消耗同等燃油的前提下,谁能转化出更多的电能。
问界M8那台1.5T四缸增程器,凭借深度米勒循环技术,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4.8%;奇瑞第五代增程专用发动机,应用于智界R7增程版等车型,热效率也高达44.5%;深蓝S09的新蓝鲸HE1.5T超高压直喷增程器,热效率亦有44.28%的不俗表现。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实则蕴含着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热效率越高,意味着车辆在长途燃油模式下的油耗越低,您的钱包自然也就越“丰满”。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增程车正处于高速增长后的调整期。”
笔者认为,这个“调整”,正是市场与技术进行双向“大浪淘沙”的过程。
那些曾以低成本、短续航“凑数”的车型,终将被市场洪流所淘汰;而真正能够有效缓解用户里程焦虑、精准契合日常经济出行需求的车型,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稳稳地占据细分市场的一席之地。
在新政的强力推动下,“大电池”这三个字,已然成为增程车市场炙手可热的焦点。
审视当前的市场格局,我们惊喜地发现,已有近半数的增程车型,其纯电续航里程突破了200公里大关。
展望2025年,主流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普遍将达到300公里以上,甚至部分高端型号,如尊界S800增程版,更是将这一数字推高至400公里。
明年,零跑、小米等品牌,更是雄心勃勃地计划推出搭载80度电池的增程车型。
就连电池行业的巨头宁德时代,也打算重新启用曾一度被“冷落”的8系高镍电池,专供混动车型。
这股“大电池”浪潮,无疑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正在酝酿。
“大电池”之所以受到追捧,其根本驱动力源于广大用户的真实需求。
第三方调研数据清晰显示,超过91%的增程车主,在日常用车时,会优先选择纯电模式,仅在长途旅行或电量告急时,才让发动机介入。
原因何在?
简单得很,家附近就能方便充电,一度电的成本通常不到1元,百公里电费仅需10元左右。
这与加满一箱油动辄几百元的开销形成鲜明对比,用电的经济优势显而易见。
因此,对用户而言,纯电续航越长,意味着充电频率越低,燃油模式启动的机会越少,用车体验也就越接近纯电动车,那份由内而外的“爽感”自然不言而喻。
当然,“大电池”并非多多益善,它背后还隐藏着成本、重量以及安全这三座需要精心权衡的“大山”。
首先谈及成本,电池容量每增加一度电,车价就可能随之上涨数百甚至上千元。
以问界M8增程6座版为例,搭载53.4kWh电池的Max+版本,其指导价要比37kWh电池的Max版本贵出3万元。
这额外增加的3万元,足以让许多原本心动的消费者,在购车前反复掂量,产生犹豫。
其次是重量问题。
若继续沿用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要实现200公里以上的纯电续航,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层叠更多的电芯,导致部分车型的整备质量甚至会突破3吨。
设想一下,一辆车如果过于沉重,不仅在日常驾驶中会显得不够灵巧,方向盘在转动时也会感觉车身在“较劲”,更重要的是,它会明显影响刹车距离,增加车辆制动时的不确定性,从而埋下潜在的安全隐患。
这便如古人所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技术发展都需在多重因素间寻求最佳平衡。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新政策的施行,带来的不只是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长远视角审视,增程式汽车或许不会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最终形态”,但放眼当下,它无疑是连接“纯电未来”与“用户实际需求”之间,一座至关重要的过渡枢纽。
而新政的深远意义,恰恰在于通过明确的技术标准,让这座“桥梁”更为坚固、更为实用,从而让每一位选择增程车的用户,都能驾驭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