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今年的新能源车圈,增程式技术可真是一颗“定时炸弹”——还没爆炸,但看着气势汹汹,随时准备把整个市场搅合一遍。
大家记得前两年那个画风吧:纯电车火速占领城市路上,插电混动慢慢爬坡,增程车呢,一度被不少媒体当做“临时工”,说是纯电过度到终极形态的小桥梁。
结果万万没想到啊,2024年、2025年这会儿,市场好家伙反转得比8倍速情节还离谱。
你看这几个月,增程市场表面上好像遭遇了瓶颈,销量还来个小低谷。
可偏偏就在此档口,智己这家公司突然放了个大招:新一代LS6增程版,纯电续航拉到450km!
别光顾着瞪眼,还真不是往昔小打小闹的水准,人家用了66度大电池,秒杀同价位纯电、油车,更狠的还不止于此——价格,直接砸到中型SUV主流档位。
一句话,把本来就不安分的新能源风口,搅成了大乱炖。
那么问题来了,是时候问一句灵魂拷问:超级增程,真是新能源车的最终归宿吗?
或者说,这450km的纯电续航,会不会是下一个全民换车的“刚需阈值”?
咱们,一点点掰开揉碎聊聊。
先甩点市场“冷知识”给大家,可能有人看新闻:“车市不就那套路么,哪个有补贴、哪个有话题,销量就往哪蹿”。
其实这回故事没那么简单。
增程技术这两年进化得比手游更新还频繁,早几年咱们见多了那种小电池+大油箱的“凑合型”增程车,每天电跑个二十公里,油一加上能跑个千把里路。
想想以前坐理想ONE那画面,是不是有种“家里有电二娃,出远门不心慌”的安全感?
可往下看,现在谁家还玩小电池那那套呀,超级增程风头一浪盖过一浪,光听名字,绝对六边形战士:油、电、续航、省心、体验全都要。
咱再看看智己LS6,66度电池拼下450km纯电,油箱摆那儿妥妥还能补能,主打的就是硬刚焦虑。
就这个配置,跟20多万上下的价格,得,懂行的都明白,主流价位SUV谁能直接掰手腕?
这不,瞄一眼市面上理想L6、阿维塔07这些热门选手,纯电续航基本都卡在200km出头。
昊铂HL也算刚上场的新丁了,用了60度骁遥电池,纯电只到350km,起售价高出智己一截。
玩性价比,LS6直接赢麻了。
再说很多人老拿贵价车断层,比如问界M9或者尊界S800,这些动辄40、70万的车型,电池容量其实也跟智己LS6旗鼓相当,可续航反而还没追上。
这么一看,那句“全品类智电SUV天花板”,确实不是虚头巴脑的自夸。
要说搅局,LS6真有点“王炸级搅局者”的气势。
不过,这一切背后的大佬是谁?——还得是宁德时代。
新一代LS6低价高配的逻辑,不是智己自己造车成本突降,而是超级骁遥电池技术突破了、成本往下掉了。
电池这东西,永远是新能源行业的大杀器。
去年宁德时代把专供增程/混动车型的骁遥超级增混电池一亮相,大家第一反应是啥?不是能量密度论文,而是真金白银的两大利好:
一是用上骁遥,纯电续航直接干到400公里往上,再也不用为早晚高峰被困魔都车流发愁。
二是它还特意做了高倍率(4C、5C)快充,别说一杯星巴克时间,十多分钟也能续命200多km。
再加上那种极寒、极热环境还靠谱的全温域状态,啥叫“冬天不怕空调开大”?这就是答案。
背后更变态的是,这个电池用了“纳离子+锂电混合”技术,成本大砍,性能大涨。
AB混搭系统,既不怕低温趴窝,也不用担心温控不准,把钠电优势和锂电高密度优点都吃下。
还加上精准BMS分区管理,基本上无论你是东北极寒还是新疆酷暑,续航都相当抗打。
8月份广汽刚上的昊铂HL、小鹏X9、小米首款增程SUV这些,背后都能撅出宁德时代的影子。
宁德时代不直接下场造车,却彻底“轮”动了整个细分市场的打法,牛逼还真不是盖的。
而这背后意味什么?那就是中国本土新能源,把卡脖子的底层硬件搞定了,能定规则、能主导市场分割。
有点像英伟达之前AI芯片那风头。
当然,技术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得拿销量说话。
2024年数据挺亮眼:新能源年产销第一次冲破千万台,增程车型卖了116.7万辆,比去年多出近八成。
可刚一夸完,2025年上半年增程市场又一泻千里——份额跌回9.8%,增速也慢了好几拍,还罕见地哼哧了一回负增长。
这咋回事?
一边高科技超快充卷到飞起,一边销量掉了?
简单粗暴点说:一是前两年市场被高攀不起的“百万纯电”们吊打,这两年纯电门槛谁都能上,车企越搞越卷,低价高配纯电一出来,增程的优势又没特殊得分了。
再一个就是政策、消费补贴的风向变了——前几年加油比充电贵九条街,大家图个省钱趁势涌进来。
现在油价横盘徘徊不涨不跌、充电桩比蘑菇还多,增程的“能油能电”优势,喧嚣过后开始变得不那么独特。
但,别急着唱衰。
说到底,增程的杀手锏,从来都不是单一技术傍身,而是能补足纯电短板:
比如去郊区玩儿、户外露营、单位救援、上下两会出差——谁敢保证此时此刻一定会有桩?
这点,是纯电怎么努力都难完全替代的。
车辆用途不再局限于“城市圈短途”,增程就像随身带手机充电宝,想去哪哪不怕。
再看看中国特有的大乡村、大西北,增程的补能半径说白了比纯电涵盖的生活圈子更宽。
教授们也都表示,增程式、插电混动不会被简单替代。
未来10年,纯电、混动车、燃油大体也就“三分天下”嘛。
你说能不有市场吗?
业内分析很乐观,单增程市场未来规模冲击750万辆不是梦。
这也难怪如今哪个大品牌不赶紧布局增程,有种“慢一步就是被淘汰”的焦虑感。
不过,最有意思的争议其实是最后一个:增程到底是过渡工具,还是终极形态?
我是这样看的:说增程是纯电上位前的小垫脚石,这想法刻板了。
大家的生活、能源政策、买车习惯太多样化,你自己想想,北上广深那种天天短途通勤、充电桩密如牛毛的社区,纯电最好用。
而喜欢长途、或者就是家在二线小城市,一趟回老家两三百公里,再跨省走亲访友,谁不怕“趴窝”?
还有人只是喜欢追热点,偶尔还想开个“彩票即开型”自驾游,说走就走——那么增程就像保险带,保平安。
纯电势头猛,但早晚电池技术革新,各路固态、氢能源强势掺一脚,到时候局面还真说不准。
你问我啥是终极答案?
实在说不明白。
新能源百花齐放,多条技术路线合流的局面一时半会根本变不了。
就连最保守的业内专家都承认,一边锂电升级,一边插电混动/增程深化,长期看是场景割据、适者生存。
一个更苛刻的假设——等国家再大力补贴充电桩、超快固态普及,超级增程可能转瞬就是下一个纯电基石。
但当下,增程车的灵活性与场景包容度,真的很难被替代。
客观讲,谁敢预测普通老百姓啥时候“彻底不怕电量剩下3格”?
现在Q&A想让增程“即刻退位”实在太早。
等哪天纯电能解决如下三个问题:冬天不掉电,长途不排队,价格还无敌便宜,到时咱们再掀牌嘛。
而这一切目前都还在路上,总有阶段性冠军,增程这会儿就是最适合路况最多样中国市场的产品。
说了这么多,咱再反过来琢磨琢磨:到底什么才是用户关心的终极需求?
是精神图个新鲜,还是买个面子,还是脚踏实地想让家里“有安全感”?
新能源行业卷成这样,有啥限制住想象力的上限?
最后,话题抛给屏幕前的你:
你们怎么看450km纯电、1500km综合续航的超级增程SUV,会不会是下台阶全民刚需,还是只是下一个科技流量“流星”?
欢迎留言,咱一起继续掰扯掰扯——你会为这样的超级增程买单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