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电池行业,竟供不起一辆车?是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呢

10月,上汽MG4和智界车型交付时,用户发现电池供应商悄悄换成了宁德时代。 车企的解释如出一辙:“原供应商产能不足。 ”2025年动力电池行业规划产能已达4800GWh,实际需求却只有1000-1200GWh。整个行业的产能足够装下4倍的车,却填不了一款新车的电池包。

产能过剩的电池行业,竟供不起一辆车?是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呢-有驾

反常识的是,被车企“抛弃”的瑞浦兰钧和中创新航,近期在重卡电池市场正高歌猛进。 中创新航装车量暴增600%,瑞浦兰钧增速达750%。 一边是二线电池厂在细分领域狂飙,一边是头部车企喊着“电池断供”,这场罗生门背后,根本不是简单的产能问题。

一、“产能不足”只是个借口?

上汽MG4上市后订单爆了,24天预售4.5万辆,远超其月均1.5万辆的产能。 为了抢在10月交付,上汽直接切换宁德时代电池。

智界更直白:为了让用户赶上国家购置税减免末班车(今年减3万,明年减1.5万),临时改用宁德时代82度电池包,哪怕成本更高也不涨价。

但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直接戳破窗户纸:“电池生产按订单规划,说要多少就备多少料,怎么可能临时交不出货? ”在产能过剩的行业里,所谓“缺货”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博弈。

接近中创新航的人士透露,华为切换电池是为“消化宁德时代的库存”,预计仅用1-2个月,等中创新航新产能释放。

车企的真实算盘或许是性价比。二线电池厂虽价格低,但宁德时代近期因行业价格战,部分产品反而显出性价比优势。

产能过剩的电池行业,竟供不起一辆车?是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呢-有驾

二、行业暗战:高端不够用,低端没人要

动力电池行业早已分裂成两个世界。 到2025年,行业规划产能4800GWh,但需求仅1200GWh左右,六成产能将闲置。然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高端产线仍供不应求,两家垄断了国内超70%的装车量。

构性矛盾在技术迭代中加剧。车企追求大电芯和快充,比亚迪推出2700安时电芯,宁德时代推广麒麟电池,这些技术对产线精度、材料工艺要求极高。

二线电池厂若跟不上迭代,产线只能转向储能或小动力市场。 例如,国轩高科将旧产线转为小动力电池,中创新航猛攻储能领域,只为满足政策“产能利用率不低于50%”的红线。

结果就是:车企想要的高端电芯排不上队,二线电池厂为生存“挑肥拣瘦”。 瑞浦兰钧在重卡市场猛增750%,正是因为避开了乘用车的红海。

产能过剩的电池行业,竟供不起一辆车?是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呢-有驾

三、车企的“备胎策略”与宁德时代的反制

车企早已学乖了。 小鹏引入亿纬锂能和中创新航,蔚来接触比亚迪,零跑同时用5家电池供应商。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成为生存法则。 甚至长城、广汽等车企自研电池或合资建厂,试图摆脱对宁德时代的依赖。

“去宁德化”背后是议价权的争夺。宁德时代一度因强势定价被诟病,车企每卖一辆车,近一半成本分给电池。 如今价格战加剧,宁德时代却凭借规模和技术守住基本盘。 2025年1-7月,其在重卡市场份额仍占63.8%,虽低于巅峰期,装车量同比增201%。

四、谁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电池“偷换”是否合规? 工信部规定,电池更换需提前备案并通过严格测试(冬标、夏标等)。 车企声称已报备,未公开细节。消费者更担心的是:电池性能是否一致? 质保是否缩水?

产能过剩的电池行业,竟供不起一辆车?是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呢-有驾

鸿蒙智行强调,两种电池均符合“巨鲸”平台标准,质保政策一致。这种“事后告知”消磨着用户信任。 业内专家指出,电池匹配需经过安全性和续航认证,车企不敢违规操作,信息透明度和选择权仍是短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