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香港IPO上市(09973.HK)后的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大会上又一次喊出了“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会场上,之前网传行业大牛徐华入职奇瑞副总裁的消息正式得到证实。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宏大叙事里,有人是冲锋陷阵的销量猛将,有人是点石成金的技术天才。而海归徐华,则属于另一种稀缺的类型 —— 一位沉默的“造山者”。他的工作,不是赢得一场战役,而是为整个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竞争版图上持续攀登那片名为“质量”的战略高峰。
徐华:为中国汽车提升“质量”的战略海拔
2025年初,当他从吉利转战奇瑞、出任副总裁并执掌全球品质中心的消息传出时,在行业内引发的震动,不亚于一次震感强烈的“人事地震”。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汽车质量一号位”的行业地位,更因为他的每一次职业选择都精准踩在了中国汽车工业质量演进史的关键节点上。
在中国汽车产业从“产品出海”迈向“体系出海”的关键历史节点上,这远非一次简单的高管变动,而是奇瑞在完成香港IPO后,为实现“全球一流品牌”战略目标发动的一场以“体系化能力”为核心的质量升维之战,其内涵也从过去在特定领域的“点”式突破转向构建面向全球市场的系统性能力。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徐华的加盟,正是“系统能力”中最关键的一环 —— 全球质量体系建设找到了Mr.Right-关键的掌舵人。 本报道将深度剖析此次人事变动背后的深层逻辑与行业意义。
第一章 奠基:跨越太平洋的质量原点
徐华的管理基因,始于东方,成于西方。
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本田汽车,这家以“精益生产”和“工匠精神”著称的企业,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日系质量基础。在这里,质量是生产线上每个螺丝的精准扭矩,每张图纸的标注和公差,更是对细节近乎偏执的重复与持续改善。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质量是管理出来的”这一基本哲学。
然而,真正的开拓眼界发生在大洋彼岸的工作与学习期间。经过本田技术、生产、供应链的新车型等跨领域经历后,在巴菲特曾学习过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院攻读工业管理与系统工程。这段留学经历让他得以在日系“精益”骨架之上,系统填充了欧美式的“体系化”肌肉。他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单个环节,而是从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到市场验证的完整闭环。东方的方法论与西方的系统观,在他身上完成了第一次深刻的融合。
2010年,他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不算主流的选择——从美国回国,加入吉利。这正是李书福“蛇吞象”完成沃尔沃并购的年份。中国汽车正处于从“模仿”到“初步自主”转型的阵痛期,而“质量”正是那块最痛的短板。
许多同期海归精英选择了更具光环的外资或合资企业,但徐华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历史机遇:在一个最具挑战性的战场上,从零开始参与并主导了一套质量体系建设。 这份事业的成就感,远非在成熟体系内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优化者”所能比拟。
第二章 塑形:在吉利,锻造“兼容并蓄”的质量体系
初入吉利,挑战是空前的。他经历的是一个快速扩张、品牌多元且刚刚迎来一位“瑞典贵族”——沃尔沃的复杂局面。
徐华的角色,更像一位“质量体系的架构师”。他的核心任务不是简单推行丰田或大众标准,而是创造一套能够消化、吸收并超越这些标准的,属于吉利自己的母体系统。
他的独特价值在此时凸显无遗。他深刻理解沃尔沃严苛的北欧质量标准,但他没有选择“生硬嫁接”。相反,他利用自己对日系精益生产和欧美流程管理的通透理解,搭建了一个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框架 —— 一个能够兼容沃尔沃标准,但又根植于中国制造现实与成本体系的国际级质量平台。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它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懂技术、懂标准,更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文化翻译”能力,能在日系、欧系和本土派系的不同质量语言之间找到共识,实现协同。
这场历时十余年的“质量长征”成果斐然。在吉利负责领克、极氪、极越和雷达多个子品牌的质量工作期间,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吉利集团从质量1.0到4.0的系统性跃迁,更在2021年4月,推动吉利成功加入国际汽车标准合作组织IATF。此举意义非凡 —— 它意味着中国车企第一次不再是国际标准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成为世界汽车品质规则制定桌上的重要一员。
而他本人也因其卓越的贡献与跨文化协调能力,当选为IATF首位亚洲投票董事。从“学生”到“考官”,徐华用十年时间走完了中国汽车质量人此前从未走过的路。
第三章 布道:在世界舞台,定义“质量4.0”
202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场全球质量峰会上,徐华是第一个在这个场合做大会开场主题演讲的中国人。这次亮相是他个人思想的集中输出,也是中国汽车质量理念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站在台上,他没有谈论具体的参数与管控方法,而是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观点:“诺基亚的质量没有错,但时代变了,质量必须与时俱进。”
他以这个经典的商业案例为引,系统阐述了他的“质量4.0”理论。他指出,在功能机时代,诺基亚将“抗摔”等物理特性做到极致,是质量管理的典范。但在智能机时代,当用户的价值感知全面转向操作系统、应用生态和用户体验时,企业内部引以为傲的质量标准瞬间与用户脱节。
因此,质量必须由用户定义,他给出了那个著名的公式:Quality = User Perceived Value。“质量,必须被重新定义为‘用户所有感知到的价值总和’。”这意味着,质量的优劣,判决权不在工程师实验室里,而在用户每一次滑屏、每一次语音交互、每一次服务的触达之中。
企业必须将“用户定义的质量”纳入顶层战略,使质量从一项后端支撑职能,转变为引领前端产品定义与用户服务的核心战略。
徐华为奇瑞带来的最核心资产是一套名为“质量4.0”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系统方法论。该体系从四个维度对传统质量管理进行了重构:
1. 战略维度:从“符合标准”到“用户感知价值”的质量定义升维
徐华认为,在智能汽车时代,质量的定义权必须从企业交还给用户。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公式:
质量 = 用户感知价值 = (必备体验 + 惊喜体验) / 用户付出
他以诺基亚与苹果的案例深刻指出,诺基亚败于其对内部物理标准的固守,而非质量本身不好。因此,企业必须将“用户定义的质量”纳入顶层战略,使质量从一项后端支撑职能转变为引领前端产品定义与用户服务的核心战略。
2. 执行维度:“满意质量第一曲线”质量战略防御与“魅力质量第二曲线”质量战略进攻并行
· 质量第一曲线:指守住质量底线,实现“零缺陷”,解决用户的故障和抱怨问题,最大化实现用户满意,这是品牌生存的基础。
· 质量第二曲线:指创造超越用户预期的魅力质量,如精美的感官品质和做工,极致的智能化交互体验、无忧的售后服务等。这是建立用户忠诚度与品牌溢价的来源。
徐华强调,企业必须构建高效率的质量系统,坚持质量防守的同时,坚持质量进攻,在夯实“第一曲线”的同时,持续创新“第二曲线”,建立比较优势,形成产品、企业的品质竞争力。
3. 组织维度:从“金字塔”到“节点-网状”的敏捷重构
为快速响应多元化的全球用户需求,必须打破传统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的金字塔组织。徐华主张建立一种服务型的节点-网状组织。在这种结构中,每一个前端节点(如产品经理、质量工程师)都被授权,能够针对用户需求快速决策,并横向拉动研发、制造、供应链、服务等网状资源进行协同。这对质量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必须同时具备质量思维、产品能力、工程知识和经营能力。
4. 工具维度:以数字化技术实现全价值链赋能
质量4.0系统依赖于对海量用户数据与供应链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决策,必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对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业务链以及所有合作伙伴的供应链进行系统赋能,确保质量管理的实时性、预见性、精准性与高效性,确保质量和效率兼顾。
这场演讲和实践分享获得了各国同行的广泛认同,侧面反映出他不仅是一名顶尖的质量体系建设者,更是一位具有前瞻影响力的质量思想家。他清晰指出,未来的质量竞争是“用户体验”的竞争,企业必须同时守护“质量第一曲线”(质量防御)和开创“质量第二曲线”(质量进攻),并为此构建人员能力、敏捷组织与数字化工具。
第四章 升维:从企业实践到产业引领的格局
作为IATF首位亚洲董事,徐华的目光早已超越单一企业,投向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潮汐方向。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全新进程中如何保证高质量和安全?“前方很多领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走自己的路,依靠自己的创新和摸索。”
在2023年首届中国汽车工业质量大会上,徐华联合近400家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国际质量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相关负责人共同发起全国汽车工业联合行动计划-“巅峰·攀登”行动,通过质量强基、创新协同、供应链强链、资源整合四大联合行动,用5-10年时间打造技术、品质、品牌过硬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品质与品牌上取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也是面向国际化与中国汽车走出去必须赢得的“入场券”与“新赛点”。
徐华还一直担任全国产品缺陷与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面对软件定义汽车,控制大量智能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车端的应用安全,牵头智能化工作组制定了全球首个《汽车软件(含人工智能AI)质量安全》系列融合管理体系和工程标准。
他坚信,通过将中国市场上的最佳实践加以提炼与总结,依靠整个行业的力量,完全能够形成一系列高水平的质量标准与管理方法。“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回馈整个全球汽车工业,为世界产业的稳健发展护航。”
第五章 新篇:在奇瑞,攀登“全球质量标杆”的下一座山
为何人过中年的徐华还会选择开启一段全新的冒险?答案或许就藏在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那句“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之中。
今天的奇瑞,在销量与出海规模上已经跻身全球前列。它正处在与十年前的吉利相似但维度更高的转折点上——从“中国制造的全球销量”转向“全球认可的中国品牌”。
徐华在吉利的工作,是为一艘快速成长的“国民战舰”打造坚实的质量龙骨;而他在奇瑞的使命则是为一艘已经扬帆远航的“全球航母”集群建立一套能够抵御风浪、赢得全球各海岸港口信任的全球运营质量标准体系。
这要求他不仅是一个体系的“构建者”,更要成为一个庞大组织的“变革者”。他需要将“质量4.0”的用户价值观注入奇瑞深厚的技术基因;需要将节点-网状的敏捷组织,植入这家规模庞大的企业肌体;更需要将他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如汽车软件与AI质量安全标准等转化为奇瑞在智能化赛道上“软硬一体”的新优势。
在奇瑞全球化战略下,徐华也在迎接如何保证好“安全、可靠和高端”的全新挑战。他的战场,从构建一家公司的质量部升级到了塑造一个全球品牌的质量魂。这也将是中国质量人新的冲锋。
结语:测量者的足迹
回顾徐华的职业生涯,他始终在扮演一个“测量者”的角色。用自己的学识与实践,为中国汽车工业测量着与国际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而后他又将化身“造山者”,亲自参与到抬升这片质量高地的伟大工程中。
从本田到吉利,再到奇瑞,他的路径勾勒出一条中国汽车工业引进、吸收、创新、输出的上升曲线。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质量,从来不是一份枯燥的检验报告,而是一种哲学,一种战略,最终,它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能够走多远的真正基石。
徐华的新征程,不仅是个人职业的抉择,更是中国汽车在全球化的深水区为夺取“质量话语权”而落下的一枚影响全局的棋子。这位沉默的造山者正在为我们丈量中国汽车品牌的质量海拔,最终能抵达怎样的新高度。
展望:
徐华与奇瑞的携手是时代造就的战略必然。这不仅是奇瑞对标世界500强、提升全球治理水平的关键一步,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标志性事件。
它宣告了中国汽车品牌的竞争已从卷价格、卷技术、卷产品的“单点博弈”全面升级为以质量体系、组织能力和全球治理为核心的“系统战争”。这场升维之战的成果不仅关乎奇瑞一家的兴衰,更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树立“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提供至关重要的范本与信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