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的全球汽车出口圈,活脱脱上演了一出"东亚三国杀"。中国以308.3万辆的出口量稳坐头把交椅,这个数字直接相当于日本(204万辆)和韩国(148万辆)的出口总和。自从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后,如今领先优势更是越拉越大。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了"主力军",出口106万辆同比激增71.3%,反观日韩出口量却双双出现下滑,三国在全球赛道上的竞速格局,早已悄悄变了天。
你去天津港逛一圈就知道有多热闹,一排排崭新的中国新能源车贴着"发往墨西哥""驶向东南亚"的标签,卡车进进出出忙得脚不沾地。反观日本九州港,以往满负荷运转的码头如今冷清不少,几个工人围着一辆待出口的丰田小声嘀咕,"美国关税涨成这样,这车运过去赚的钱够不够交关税?"韩国仁川港倒是另一番景象,工作人员正忙着统计发往欧盟的新能源汽车清单,只是相比中国港口的火爆,总少了点"爆棚"的气势。这三国港口的不同画面,恰好是全球汽车出口格局的真实缩影。
网上总有些奇奇怪怪的声音,说"中国汽车出口多全靠低价倾销,没啥真本事",这话纯属睁眼说瞎话。且不说中国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都是自主研发,智能驾驶技术更是走在全球前列,就说"低价",日本车企为了保美国市场自行承担27.5%的高额关税,那才叫真·赔本赚吆喝,丰田净利润暴跌34.9%就是最好的证明。再看看正面声音里那句"中国车企的全产业链优势太牛了,从电池到智能座舱一条龙搞定",这才说到了点子上。靠技术和实力说话的时代,还拿"低价"当借口,是不是有点跟不上趟了?
中国车企的出海可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取暖"的全产业链出击。比亚迪在泰国建厂时,配套的电池厂、零部件供应商跟着一起扎根;上汽名爵在欧洲卖得火,背后是当地KD组装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再看日本,原本依赖美国市场的他们,关税一涨就慌了神,九州地区对美出口量直接砍半,不少4S店的库存车堆得像小山。韩国虽然机灵,忙着开拓欧盟和中东市场,新能源车出口增长70%,但比起中国新能源106万辆的出口规模,还是差了一大截,毕竟中国光在全球电动汽车制造份额就占了近四分之三,这实力可不是一天两天能追上的。
这场汽车出口"三国杀",说到底是全球产业变革的缩影。以前说起汽车强国,大家先想到的是日德韩,现在东亚三国中中国异军突起,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踩准了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时代节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汽车产业用了十几年时间完成逆袭,这背后是无数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死磕,是全产业链的厚积薄发。反观有些国家,要么抱着燃油车的老本不愿放手,要么在转型上磨磨蹭蹭,被甩在身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前几天碰到邻居张哥,他刚换了辆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说起续航和智能功能笑得合不拢嘴,还说下次儿子出国留学,打算直接从国内托运一辆过去。这事儿虽小,却透着中国汽车的底气。现在全球市场就像个大赛场,中日韩三国你追我赶,既有竞争也有倒逼彼此进步的动力。不过话说回来,你觉得中国车企下一步该怎么突破欧盟碳排放标准和美国的贸易壁垒?要是你选车,会优先考虑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