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做上汽通用的车主这事儿,简直像参加一场没有终点的耐力赛。
你以为买了辆车,就能一路开到海角天涯?
别逗了,那只是刚进坑,还没开始挖呢。
我的车在4S店里呆了两个多月,等配件就跟守着春运火车票一样焦躁——8月初说一周内送到,到现在时间都成谜,这感觉,比看球还刺激。
打个比方,这情形有点像NBA季后赛关键战:球队核心突然伤停,却没人替补顶上。
这边厂家的供应链断裂,好似教练喊破嗓子却没人听见。
我每天盯着手机刷新消息,一遍又一遍地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只会机械地回复:“我们会反馈。”
这话听多了,我眼皮都跳起来,不禁怀疑他们是不是把客户当成自动回复机器人。
说到底,上汽通用曾经那股“我要陪你飞”的劲头去哪儿啦?
提新车时它闪闪发光,新鲜得让人心动;转眼零部件短缺,让人哭笑不得。
更奇葩的是,他们连个靠谱的解释都不给,只是反复推迟交货日期,从九月底拖到十月中旬,再往后谁知道啥时候。
真要比赛的话,这操作分分钟被对手按在地板摩擦。
这种乱象其实不止我一个人在遭罪。
据业内朋友透露,这是整个国产汽车产业链管理松散、信息沟通滞后的典型缩影。
在全球芯片紧张的大背景下,本该展现韧性的厂家们偏偏躲猫猫,把责任甩锅物流或者进口限制,好像消费者都是傻瓜似的。
但现实是,大家不是傻子,我们需要的是透明和诚意,而非一句“请您放心,我们会反馈”来敷衍过去。
回想起体育圈里的类似故事,比如詹姆斯·哈登受伤后火箭队临阵磨枪,但应急策略混乱,引发球迷吐槽俱乐部根本没准备好。
这画面和咱们面对不上配件等待维修简直如出一辙——粉丝(用户)失望透顶,信任度跌入谷底。
不管销售数据怎么漂亮,没有稳定服务撑腰,也不过是假象泡沫罢了。
有人安慰,“全球供应链都有问题,你别杞人忧天”,可细品一下,说白了就是态度决定高度。
如果厂家能坦白告诉顾客:“这个零件因为国际贸易摩擦延误”,“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线恢复慢”,至少还能赢点同情分。
但闭口不谈原因,只剩冷冰冰套话,无异于给热锅泼凉水,把原本可以搭桥的人际关系烧成灰烬。
一言难尽啊!
再讲讲客服体验。
有次吐槽完,一个字也没变,“我们已记录您的意见,请您放心,我们会反馈。”
重复N遍,我差点以为自己打进自家录音棚里,对着机器喊怨气。
而相比之下,同样卖豪华电动车特斯拉,他们至少让你觉得有人在背后认真解决问题,不至于那么绝望无助。
这种心理落差,有时候比车辆故障还扎心。
顺带聊聊制造业大环境吧。
疫情后的制造业确实摔了一跤,可这恰恰提醒企业不能坐等风来雨去,要学会提前备料、优化库存管理。
不然今天掉链子,就是明天销量滑坡的预兆。
从战略视角看,如此短视行为堪比足球教练只盯着前锋跑位,却忘记防线漏洞百出,最终输得惨烈无比。
而作为消费者,看见这样的品牌表现,只能摇头叹息:你值吗?
心理层面来说,被一次次耽搁折腾,多多少少都会积累怒火甚至绝望感。
“花钱修车还得祈求厂家快递”这种滋味酸爽够呛,它暴露的不仅是供需矛盾,更是一场权力游戏中的弱肉强食——普通用户处境尴尬,被动接受安排,又找不到合适出口宣泄委屈。
这对行业生态来说,是块顽疾,不治不好意思叫发展。
忽然想到东京奥运池江璃花子的故事,她身患重病坚强归来,但最难熬并非身体,而是外界期望与舆论压力铺天盖地。
同理,当今不少购车者面对漫长等待和模糊答复,其精神负担恐怕远超想象。
有句老话“不怕苦,就怕无知”,透明的信息披露正是解药之一,否则只能不断加剧焦虑指数飙升。
当然,我也知道部分配件因特殊型号或海外政策限制确实难产,而且疫情阴霾未完全散去。
不过这些理由放出来吹吹风总行吧?
不能全靠借口遮掩自身软肋。
当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极致才能留住客户。
否则即使产品卖出去,下架时依旧空荡荡,人气流失严重。
如同CBA那些换帅频繁、轮换混乱的球队,即便明星云集,也救不了成绩垫底尴尬局面。
常常跟同行闲聊,有人调侃,现在买所谓“大牌国产SUV”,仿佛报名马拉松,中途鞋坏路变,还得扛着包袱继续跑。
他们说这是考验耐性,也是锻炼脾气。
我倒觉得,更像是在玩命题作文,看谁写出的经历更精彩、更悲催一点。
当然生活已经够苦辣酸甜,加码折腾谁乐意?
抛开抱怨,说到底,中国汽车工业正在摸索升级道路,需要更多合作和创新突破瓶颈,同时完善售后体系,让质量与体验齐飞。
然而从个人身份来看,我还是那个喜欢驾驭梦想的人,希望所有同道中人擦亮双眼,用实际行动支持值得信赖品牌,也勇敢表达真实声音,因为成人世界真的没有救世主,全凭自己拼搏争取才有喘息机会!
最后丢个脑洞给大家:如果你的爱车也是“孤独患者”,长期排队等配件,你愿意继续忍耐还是果断换条赛道?
毕竟人生太短,不必浪费在瞎等上!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修车囧事或神操作,一起唠唠这档子事儿,看看到底是谁家的锅更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