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公司疯狂地花钱做营销,但业绩目标却遥不可及,那么问题出在哪?”
这个问题,或许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和他的高管团队,在看到2025年上半年财报后,最需要回答的灵魂拷问。
近日,长城汽车发布了这份令人五味杂陈的成绩单。从表面看,似乎有可圈可点之处:第二季度营收523.16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环比大增超三成,似乎一扫一季度的阴霾。
但掀开营收的“面子”,露出的却是利润与战略执行的“里子”——惨不忍睹。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21%,扣非净利润更是断崖式暴跌36.39%。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如脱缰野马般飙升63.31%,半年就砸下了超过50亿元。
钱花了,声量有了,但结果呢?全年400万辆的宏伟销售目标,时间过半,完成率仅为14.22%。这个数字低得像个笑话,它无情地宣告,年初立下的军令状,已然沦为一句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这50亿巨额营销费用,仿佛投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只换来了几声微弱的回响。长城汽车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危机:昔日的成功路径依赖,在新时代的牌桌上,正变得越来越失灵。它像一个肌肉发达的中年人,试图通过大吼大叫(营销)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却忽略了内功(研发)的修炼和方向(战略)的迷失。
一份“偏科”的成绩单
想要理解长城的困境,必须先学会像解剖医生一样,精准地阅读它的财报。这份财报,堪称一个典型的“偏科生”案例。
首先,是“营收”这一科的表面及格。
上半年总营收923.35亿元,同比微增0.99%。这个增幅,在“内卷”到极致的中国车市,几乎等于原地踏步。唯一的亮点来自第二季度,营收和销量的环比大幅增长,给了市场一丝喘息的机会。这主要归功于长城在上半年发动的一场猛烈的“车海战术”——二代哈弗枭龙MAX、全新高山、坦克500 Hi4-Z等超过20款新车密集轰炸市场。
用新车刺激销量,是车企的常规操作。但长城的“药效”似乎并不持久,且副作用明显。56.89万辆的半年销量,同比仅增长2.52%。更致命的是,对比400万辆的全年目标,14.22%的完成率,意味着下半年平均每月要卖出惊人的57万辆车。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长城要在6个月里,完成过去几年才能达到的销量总和。这已经不是挑战,而是天方夜谭。
其次,是内部品牌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
财报中,哈弗、WEY(魏牌)和长城皮卡这“三驾老马车”依旧是增长的主力。哈弗卖出32.37万辆,同比增长7.24%,守住了基本盘;魏牌在新品(如高山、蓝山)的带动下,销量暴增73.62%,看似亮眼,但考虑到其之前的基数极低,这更像是一次“从ICU到普通病房”式的反弹,远未到庆祝胜利的时刻;长城皮卡则稳定发挥。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新势力”代表——欧拉和坦克,却双双失速。欧拉销量同比暴跌56.19%,坦克也下滑了10.67%。
欧拉的陨落尤其值得警惕。作为最早在女性市场打出名堂的纯电品牌,欧拉曾是长城的骄傲。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比亚迪海豚、五菱缤果等高性价比车型的冲击,以及自身产品更新迭代缓慢、智能化标签不明显等问题,欧拉的“先发优势”正被迅速蚕食。它从一个时尚标签,正在沦为一个尴尬的存在。
坦克的下滑,则说明在硬派越野这个细分赛道,随着比亚迪方程豹等新玩家的入局,长城一家独大的好日子也结束了。
最后,是新能源与海外市场的“增长焦虑”。
新能源是长城不得不打的硬仗。上半年16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23.64%,看起来不错。但这个增速,必须放在全行业的大背景下审视——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增速为40.3%。长城的增速,连行业平均线都没摸到。这说明,在电动化转型的核心赛道上,长城已经掉队了。
海外市场,曾是长城最值得炫耀的“第二增长曲线”。上半年近20万辆的出口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稳住销量大盘的关键。但细看之下,隐忧浮现:第二季度出口销量虽然环比增长,但同比却出现了1.8%的微跌。这释放了一个危险信号:在全球市场,中国车企的“内卷”正在向外输出,奇瑞、比亚迪等对手同样在海外攻城略地,长城未来的海外之路,只会更加艰难。
这份“偏科”的成绩单,揭示了长城汽车的窘境:基本盘尚稳,但增长极乏力,被寄予厚E望的新业务板块反而成为拖累。 这种结构性的失衡,比单纯的销量下滑更可怕。
50亿的“黑洞”:钱都花哪儿了?
如果说销量和品牌表现是“症”,那么财务数据中的费用支出,就是“病根”所在。
上半年,长城汽车的销售费用高达50.36亿元,同比暴增63.31%。这笔钱,几乎是其扣非净利润(35.81亿元)的1.4倍。换句话说,长城每赚到1块钱的主营业务利润,就要花掉1块4毛钱去做营销。
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财务模型,近乎于“饮鸩止渴”。
那么,这50亿的巨款,究竟流向了何方?
长城在财报中解释为三点:构建直连用户的新渠道、加大新车型新技术宣传、品牌提升。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开直营店、投广告、办发布会。
1. 渠道转型的“阵痛费”: 面对新势力的直营模式冲击,传统车企都在补课。长城也在加速布局“直营+经销”的混合模式。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巨资建设城市展厅、商超店,并承担高昂的租金和人员成本。这是一笔不得不花的钱,但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反而会持续侵蚀利润。
2. “车海战术”的“弹药费”: 上半年20多款新车的上市,每一款都需要独立的营销预算。从媒体预热、KOL投放,到全国范围的上市发布会、试驾活动,再到终端的广告投放,这是一场需要用真金白银堆砌的声量战争。尤其是当产品本身缺乏颠覆性亮点时,就更需要靠营销来“大声喊叫”。从财报披露的数据看,广告及媒体服务费从去年同期的约13亿元,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约20亿元,净增7亿,是销售费用增长的大头。
3. 品牌向上的“焦虑费”: 从哈弗到魏牌,再到坦克,长城一直怀揣着品牌向上的梦想。随着产品均价提升至17万元以上,长城需要匹配更高端的品牌形象。这意味着它必须在更贵的媒体渠道投放广告,赞助更高级别的活动,聘请更大牌的明星。这笔钱,花得越多,越能体现出长城对于自身品牌力不足的深层焦虑。
然而,这50亿砸下去,并没有换来期望中的市场份额。它更像是一笔“维稳费”——在惨烈的价格战和舆论战中,如果不花这笔钱,长城的销量可能会跌得更惨。
这种“增收不增利,全靠费用续命”的模式,暴露了长城汽车在当前竞争格局下的无奈:当产品力无法形成绝对优势时,就只能陷入低效的营销内卷。 这种内卷,正在疯狂吞噬着公司的利润,让本就艰难的转型之路,雪上加霜。
“抠门”的研发与技术焦虑
与阔绰的营销投入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长城在研发上的“精打细算”。
财报显示,上半年长城汽车研发费用为42.39亿元,同比仅微增1.21%。这个增速,不仅远低于销售费用的增速(63.31%),甚至跑不赢许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
在一个“无技术,不造车”的时代,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我们不妨横向对比一下:
比亚迪,同期研发支出高达惊人的308.8亿元,是长城的7倍多。这笔钱,投向了刀片电池、DM-i混动、易四方平台、云辇系统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
吉利汽车,同期的研发投入也达到了73.28亿元,远超长城。这些投入,支撑起了浩瀚架构、雷神混动、银河系列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42亿的研发投入,在今天的智能电动汽车牌桌上,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当友商们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卷生卷死”的时候,长城1.21%的研发增幅,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躺平”。
这种研发上的相对保守,直接导致了长城在产品定义上的滞后。
以欧拉为例,当竞争对手们纷纷搭载8295芯片、城市NOA、大模型上车时,欧拉的卖点似乎还停留在“复古好看”、“更爱女人”。这种单一的、偏向感性的产品定义,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浪潮中,显得如此脆弱。
再看长城的混动技术Hi4。尽管在技术宣传上强调“全场景适配”,但在消费者心智中,其声量和影响力远不及比亚迪的DM-i和吉利的雷神混动。当比亚迪秦PLUS DM-i以“7.98万”的价格将混动技术拉到燃油车的价位时,长城的技术优势又在何方?
营销是扩音器,但前提是产品本身有值得被放大的声音。 如果产品本身的声音微弱,那么再大的扩音器,也只能传播噪音和空洞的回响。
长城汽车目前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尴尬局面:用战术上的勤奋(砸钱营销),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研发投入不足)。 这种失衡的资源配置,短期内或许能稳住阵脚,但长期来看,无异于釜底抽薪,将严重透支公司的未来竞争力。
长城的解药,藏在何处?
面对“中年危机”,长城并非坐以待毙。从财报后续的规划中,我们能看到它开出的几剂“药方”。但这些药方,是能根治沉疴的良药,还是只能暂时续命的安慰剂?
1. 高端化续命: 下半年重点推广全新坦克500等高端车型,继续拉高单车均价和毛利率。这是一条正确的路,Q2单车均价的提升已经证明了其有效性。但问题在于,30万以上的高端新能源市场,已经挤满了理想、蔚来、问界等强大的对手,甚至BBA也在加速转型。坦克的硬派越野标签能否转化为更广谱的豪华家庭用户认可,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2. 混动市场突围: 加大插电混动车型推广力度,利用“全场景适配”优势拓展家庭用户市场。PHEV(插混)市场确实是当下的蓝海,但长城Hi4技术需要一个像秦PLUS一样的爆款产品来证明自己。如果后续新车不能在价格、性能、体验上打出差异化,很可能只是在比亚迪的阴影下分一杯残羹冷炙。
3. 渠道数字化+全球化: 这两点是长城的传统优势和未来希望。渠道改革虽然痛苦,但方向正确,是提升效率、贴近用户的必经之路。全球化更是长城的生命线,在海外市场,长城有机会避开国内最惨烈的肉搏战,利用其在皮卡、SUV领域的传统优势建立根据地。
然而,所有这些“解药”要想生效,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回归到对技术和产品的核心投入上来。
长城汽车的故事,是中国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它不缺规模、不缺制造能力、不缺品牌历史,甚至不缺现金流。它缺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决绝。
当一家公司开始用战术上的喧嚣,来掩盖战略上的迷茫时,危机就已经降临。半年砸下50亿营销费用,只换来14%的KPI完成率,这不仅是一个经营问题,更是一个战略警报。它警告长城,那个依靠一款哈弗H6就能“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汽车行业的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渠道的深度,不是营销的响度,而是技术的厚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