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前智驾刚推出的时候,那时候搭载L2辅助系统或者智驾系统的车型动辄20万多,而今年10万级产品都搭载智驾系统,这是为什么呢?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售价门槛降低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不少用户怀疑是否进行减配呢?
要知道,三年前的L2辅助功能需要选装,基本上选装一套下来的售价在3万左右,但是现在基本上入门就是高配,或者加几千元就可获得更丰富的智驾配置,相当于给智驾系统打了三折,难道说车企卷不动价格,开始卷配置了?
从目前国产品牌来看,包括长安、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这些主流品牌之外,很多新势力产品也是开始卷配置。目前市面上已经超过千万台车型都配智驾系统,甚至渗透到10万以内的车型,那么对于质量方面确实有保障吗?我们常说一分钱一分货,就好比大众当年为了降低价格,进行减配。
配置门槛降低,是否有隐患呢?其实不管是10万产品还是50万级产品,这些产品搭载的车机芯片都没有很高的算力,比如早期特斯拉用的HW3芯片,它的算力是72TOPS,但是这套芯片却可以完成高速智能辅助以及城市辅助,而且还是比较完善那种。那么配置普及后,车企为了降低成本,会不会用更低端的硬件呢?不能排除没有,如果使用50-60TOPS算力的芯片那么还是会存在安全隐患的。
比如城市NOA是最为复杂的,如果搭载算力很差的芯片,或许20%会的智驾功能会让你兴奋,但是余下的50%时间会让你更害怕,另外30%甚至无法使用。就比如你买了一辆新车,刚开始很兴奋,一年后发现各种小毛病出现,3年前却卖不出去,这种状态就会让你心凉。现在那些低端智驾就是这样的状态,所谓的智驾就是L2辅助功能而已。
目前可以10万级产品基本上都支持高速智驾也是就L2辅助系统,一般来说这类产品的算力在100TOPS左右,只能说够用级别。然后就是20万级的产品配的是300TOPS,这类产品就配有市区智驾,比如自动泊车等。如果价格来到30万级别,算力提升到600TOPS,这类产品就有自主判断能力,也就是智能变道、超车等,相比前者的智驾,后者更智能但是更不让人省心。如果说硬件成本被压缩,硬件质量出现问题,那么后期维修成本挺高的,而且挺烦人的,关键是短路、老化这些会加快。相对来说,我觉得高速L2辅助系统更靠谱一些,毕竟不需要太高的算力,整体的应用体现也是很成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