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记得十几年前,家里人想买辆中国品牌的高档车,总有人在旁边泼冷水:“别看外壳光鲜,发动机还是得靠进口。
”那时候,“中国车不行,发动机不行”这句话几乎成了购车讨论里的通用梗。可谁能想到,时间才过去几十年,这根“技术短板”,已经让很多老外都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车了。
其实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不断被质疑、不断突破的拼搏史。一汽刚起步那会儿,的确是靠着模仿苏联,边学边干,才有了最初的解放卡车。
到了六十年代,红旗自己琢磨V8发动机,摸索着把缸体铸造、组装一步步搞出来,那个年代咱们能做到这些,已经算是了不起了。
后来八十年代开放了,奥迪、丰田啥的技术引进来,不少人觉得中国这就是永远的“学徒”。其实那一波技术交流,咱们偷了师,也攒了底子。
等到2000年以后,什么HQ3用丰田发动机,其实是一步步在做过渡。真正的爆发,是自主V12发动机出来,还有H9的3.0V6这些,参数上已经没啥好挑剔的。
2020年以后,政策也鼓励自主创新,一汽直接砸重金建动力工厂,本土零部件供应链越做越扎实。2021年红旗出口海外,甚至中东那种高温环境下,发动机依然顶得住。
到2024年,销量数据摆在那儿,市场和用户其实已经说明一切。
但偏见嘛,总不是一朝一夕能消散。有人说,技术还是差点意思,可能就是没真了解。直到2025年夏天,日本一家大车企的技术团队专门买了辆红旗H9,打算拆开来看看底细。
结果一拆发现,这台3.0V6机械增压直喷发动机,从缸体、增压器到喷油系统,全都是中国团队自己搞出来的。
报告里还专门写了,机械增压直接用曲轴驱动,响应速度极快,喷油雾化均匀,油耗低,耐久性还强。最关键的是,这些创新点全部是一汽自己平台攻克的。
消息传到日本本土媒体,一下子炸开了锅。论坛里有人说,“中国车现在不是组装货”,还有人专门把参数和欧洲车对比,发现红旗这台发动机在同级里完全不虚。
其实早年红旗确实用过丰田的动力,但这些年一步步优化,输出功率不比原版差,甚至还多了些新技术。H5、H7这些新车型,动力系统早都自主。
国外分析师也承认,H9的市场反馈非常好,说明中国的发动机已经不是短板。
这个拆解事件,其实有点像个分水岭。国外媒体开始正面承认中国发动机的进步,日本内部也讨论起合作的可能。
你别看国际车展上那些大品牌风光,其实中国的V12混动发动机已经能输出700多匹马力,高端礼宾车、特种车都能用。
更厉害的是,2023年新一代V12TD下线,双涡轮增压,输出562千瓦,已经是国际顶流的水准。就连日本团队也主动提出想跟中国工程师合作,秋天还专门约了场谈判。
从拆解到认可,这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中国团队把发动机从仿制到创新,一步步走出来,靠的就是死磕和不服输。
你要说跟百年车企比,肯定还有差距,但现在的红旗、比亚迪这些品牌,已经让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尤其是红旗发动机在出口中东、欧洲、甚至拿到日本合作订单,这在十年前根本不敢想。
其实买车的人都知道,发动机这东西,拼的就是实力。以前总有人担心国产发动机“不靠谱”,但现在各大测试场、赛道、极端环境下,红旗的动力总成都能顶住。
日本技术团队都直说,拆出来的发动机噪音低、振动小,比他们自己的旗舰还稳。这种认可是中国车最硬气的底气。
中国汽车的故事,就是从被小看,到让世界服气。技术突破了,品牌才能立得住。
现在新能源、混动、新一代发动机都在加速研发,将来无论是出口数量还是技术影响力,中国车都不会是配角。未来全球市场,靠的不只是“便宜”,而是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
红旗这次被日本拆解认可,不过是中国汽车逆袭路上的一个缩影。未来还有很多机会,也会有更多挑战,但中国人做发动机,已经不需要别人指点江山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