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油少跑47公里?东北车主和广东车主的油耗差距,藏在加油站那个绿色标签里
上个月在服务区碰到个哈尔滨牌照的车主,聊起来才发现怪事:他那台1.5T的车,在老家冬天油耗能飙到8个多,开到广州反而降到7个出头。起初以为是气温影响,后来才琢磨过味儿来——两地加油站供的油,成分不太一样。东北那边用玉米做的酒精,南方这边是木薯提取的,虽然都叫E10,但车的反应确实有差别。这事儿要细说起来,得从油枪旁边那个经常被忽略的绿色小牌子讲起。
多数人加油就认92、95这俩数字,很少留意标识牌上的“E10”是什么意思。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乙醇汽油,相当于给普通汽油掺了一成酒精进去。按能量换算,同样一箱50升的油,理论上能跑的公里数大概要打个九六折。听着不多,可架不住天天跑,一年下来就是好几百块的差距。
问题还不止这个。酒精的热值比汽油低不少,就好比煤和木柴,烧同样多给出的能量不对等。关键是很多车的电脑程序压根没为这东西做过专门调校,喷油量、点火时机还按老标准走,自然就吃亏了。我认识个开思域的朋友,同一条路线测过,92纯汽油跑百公里6.8升,换成E10直接蹿到7.3升,多出来这半升可不是小数。
冬天的麻烦更大。酒精这东西天生怕冷,沸点比汽油那些轻质成分高出一截,气温一降到五度以下,雾化效果就变差。早上打火时,混合气稀得点不着,转好几圈才能启动。碰上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有些车主甚至遇到过“趴窝”——不是机器冻住了,而是油路里进了水汽,酒精一吸潮,低温下结成小冰碴,把喷油嘴或者滤芯给堵了。虽说现在车都有预热系统,但老款车型没针对乙醇做过标定,这种情况还真不少见。
再说油路损耗。酒精这东西亲水,空气湿度大的时候能从油箱盖缝隙往里吸水分。水进了油路,不光影响燃烧,还容易跟酒精搅和在一起,温度一低就析出来。更麻烦的是材料兼容性,早年的车用的橡胶件、塑料件没那么讲究,泡在酒精里时间长了会发软、龟裂。见过一台用了十来年的老车,燃油泵的密封圈泡得鼓起来,最后直接漏油。现在新车倒是都换了耐腐蚀材料,可路上跑的存量车还有一大把,这事儿防不胜防。
积碳这块儿说法挺多。短期看,酒精确实能溶掉点油路里的胶质沉积,喷油嘴会通畅些。但长了就不一样了,酒精烧完后会生成醛类物质,这东西特别喜欢在进气门背后安家。尤其直喷发动机,进气门本来就没油冲刷,醛类物质一附着就碳化,时间久了反而比用纯汽油积碳还厉害。之前看过个数据,直喷车用E10两年以上,进气门积碳覆盖率能到六成多,比纯汽油组高出二十个点。所以该清洗还得清洗,别指望酒精能当清洁剂使。
怎么判断加的是不是乙醇汽油?看油枪或者加油机上的标识,写着“E10”或者有绿色标记的基本就是。现在除了新疆、福建这些地方,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这个,想躲也躲不掉。真碰上了,也有些土办法应对:冬天尽量找地库停车,避免冷启动折腾;别总跑短途,让发动机充分热透再熄火;隔段时间加瓶燃油添加剂,改善燃烧状况。还有就是别频繁换油品,今天92乙醇明天95纯汽油地来回折腾,车的电脑会懵,反而更费劲。
跨省跑长途的话,这事儿更得留神。东北的玉米乙醇、华南的木薯乙醇,虽然都叫E10,但杂质含量、稳定性其实有差别。车从广东开到黑龙江,换了几次油品,发动机可能会短暂“不适应”,表现出来就是抖动、油耗突增。这不是故障,就是燃料特性变了,车的电脑还没学习过来。一般跑个几十公里,自己就调整回来了。
说到底,乙醇汽油这事儿是政策导向,减排、消化产能都有考量。但对咱们用车人来说,就是实打实的成本账。一年下来多花那几百块,够换两次机油了。不过听说随着电车越来越多,这东西的战略地位也在往下走,以后可能不会强制推广。到时候愿意用纯汽油的,兴许还能有选择空间。
车这东西,用顺了就是代步工具,用不顺就是闹心事儿。了解油箱里加的到底是啥,知道它的脾气,才能少踩点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