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魔幻的商业故事,开头都朴素得像个段子。
比如,一个资深骑行爱好者,骑遍山河,阅车无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市面上这些自行车,都是垃圾。
这听起来很中二,很像“我上我也行”的键盘侠发言。
但如果说这话的人,是清华机械工程本硕,还在华为达拉斯研发中心这种神仙打架的地方混过,那故事的画风就得从喜剧片切换到商业科幻片了。
这位老哥叫张波,他就是那个嫌弃市面上所有自行车的人。
他的终极抱怨是,我想骑车锻炼,但我又不想累成狗;我想要智能,但又不想它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两轮电动车。
你看,人类的本质就是既要又要还要。
而商业的本质,就是把这种“既要又要”包装成一个高大上的概念,然后卖给更多同样拧巴的人。
张波的拧巴,在海外留学时被放大了。
他发现,欧美人满大街骑着电助力自行车(E-bike),但那玩意儿吧,就挺糙的。
本质上就是一个自行车架子,加一个电机,再加一块傻大黑粗的电池。
暴力,直接,毫无美感,更别提什么“智能”。
就像把大哥大绑在手腕上,然后管它叫智能手表。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BUG,一个市场的BUG。
一个真正的智能化、懂人性的E-bike,在市场上是空白。
这片蓝海,蓝得发黑,里面全是美元的倒影。
很多人的梦想止步于“我有一个好想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学霸不一样,学霸的逻辑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便把解决方案卖出个好价钱。
在华为的历练,让他彻底告别了学院派的浪漫主义。
在那种地方,你做的任何一个功能,背后都跟着一串KPI和商业逻辑。
技术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变现。
所以,当他2021年回国创立深圳哲轮时,目标就极其清晰:他不是要做一辆自行车,他是要做一个“智能骑行终端”。
这词儿一听就很互联网黑话,但你得承认,逼格瞬间就上去了。
他们的第一款产品,没有走传统渠道,直接扔上了海外众筹平台。
这是一种非常鸡贼但有效的打法,本质上是空手套白狼。
用一个酷炫的PPT和视频,去钓那些追求新奇酷的早期用户,让他们用真金白银为你投票。
结果,一炮而红。
40天,350万美元。
这个成绩,直接把他们送上了那年众筹平台电动自行车类目的冠军宝座。
事实证明,拧巴的人不止他一个。
全世界都有那么一群人,愿意为“我不想流汗但又想假装在运动”的精致体验买单。
张波自己都说,最初只是想给自己造一辆完美的自行车。
这话术,你品,你细品。
这是所有高端消费品创始人的标准开场白,从乔布斯到雷军,屡试不通。
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我不是为了赚钱,我是为了追求极致,顺便满足一下和我一样有品位的你们。
而这种“品位”,就体现在细节里。
远程解锁,让你在朋友面前装个逼;车载导航,让你告别举着手机骑车的狼狈;语音控制,让你在骑行时有种钢铁侠附体的错觉;甚至还有碳足迹跟踪,让你每次骑行都充满了环保的神圣感和发朋友圈的素材。
这些功能,单拎出来可能都不算什么黑科技。
但当它们被优雅地整合到一辆自行车上,就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专属于“懂王”的骑行体验。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问题也随之而来。
外包生产的模式,品控和产能都跟不上。
代工厂的大爷们可不管你什么“智能终端”的梦想,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个自行车,只不过多了几根线。
交期延迟、品控翻车,都是家常便饭。
你想飞,但你的翅膀是别人给的,随时可能掉链子。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
通过一个叫“桐乡院士之家”的奇妙组织,张波参加了一个人才项目路演。
这种活动,本质上就是地方政府搭台,让揣着项目的精英们和手握钞票的资本家们相亲。
张波的项目,显然是那个最靓的仔。
他拿了个二等奖,更重要的是,他被嘉兴这座城市“看上”了。
后面的剧情,就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嘉兴政府给钱给政策,张波团队给技术给未来。
2022年6月,嘉兴哲轮成立。
一年时间,从图纸到整车下线。
又用一年时间,把产能从0干到了年产3万台。
这就是中国速度,或者说,是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钞能力”和创业团队执行力的完美结合。
政府得到了一个高科技、高产值的明星企业,企业得到了一片可以野蛮生长的沃土。
双赢,赢麻了。
现在,哲轮科技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品控的全链条自主。
翻译一下就是:哥们儿终于可以自己说了算了。
在他们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行云流水,自动化产线不知疲倦。
而在展台上,那些新款车型,看起来人畜无害,跟普通自行车没啥两样,甚至更漂亮。
但你一骑上去,世界就不一样了。
你稍微一用力,车子就像读懂了你的心思,丝滑地给你一股恰到好处的助力。
你想快,它就推着你走;你想慢,它就收敛力道。
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仿佛这辆车是你身体的延伸。
张波管这叫“车比你自己更懂你”。
这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智能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分析你的骑行数据和身体状态,然后动态调整电机的输出。
这玩意儿的牛逼之处在于,它完美地解决了那个“既要又要”的终极矛盾。
相比普通自行车,它省力、智能,让你能骑得更远、更轻松;相比傻快傻快的电动车,它又保留了骑行的参与感和锻炼属性。
它卖的不是代步工具,它卖的是一种“掌控感”,一种人车合一的愉悦。
轻便和智能,是哲轮打开市场的两把金钥匙。
展区里有款折叠车,用上了碳纤维,整车只有12公斤,一个成年人可以轻松拎起来塞进后备箱。
还有一款自主研发的电机,只有1.2公斤,比市面上主流的电机轻了1.8公斤,扭矩密度却做到了业界顶尖。
这就是技术壁垒。
当别人还在吭哧吭哧研究怎么把电池做大时,他们已经在琢磨怎么把所有东西都做得更小、更轻、更聪明。
所以,当市面上大部分自行车还在几百美元的区间里卷生卷死时,哲轮的产品敢卖到1600-3000美元。
贵吗?贵。
好卖吗?好卖。
首批投放到美国市场的500多辆车,半个月就卖光了。
这背后的秘密,张波说得很直白:重研发。
电控、电机、电池,这“三电”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那个1.2公斤的超轻量电机,他们磕了两年。
每年把10%的营收砸进研发,不是因为有情怀,而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定价权。
没有核心技术,你就是个组装厂,利润比纸还薄,随时可能被上游卡脖子,被下游压价格。
有了核心技术,你就是品牌,你就是规则的制定者。
另一个关键是差异化。
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打算去跟那些低端车拼价格。
他们瞄准的就是智能、低碳、中高端这个生态位。
用碳纤维,既是减重,也是在筛选用户,更是在创造溢价空间。
这就像卖咖啡,有人卖3块钱的速溶,有人卖30块钱的手冲。
喝的都是咖啡因,但体验和附加值天差地别。
当然,生意做大了,烦恼也多了。
国际贸易环境说变就变,今天还你好我好,明天可能就给你来个关税大礼包。
哲轮的应对也很直接:全球化布局。
嘉兴总部做大脑和心脏,负责研发和核心制造。
美国、德国建立海外仓和本地团队,做触手,贴近市场。
同时,跟葡萄牙、波兰这些地方的工厂合作,搞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
这套组合拳,打得非常老道。
既保住了核心技术的根,又让身体的枝叶伸向了全世界,大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从两年前的6000万产值,到今年预计的2个亿,哲轮的增长曲线,比他们自行车的加速还要猛。
一个清华学霸“为自己造车”的个人趣味,最终演变成了一个热销全球的商业传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蓝海,很多时候就藏在那些你觉得“要是有个……就好了”的日常抱怨里。
而能不能把抱怨变成生意,看的不是你抱怨的声音有多大,而是你有没有能力,真的把那个“……”给造出来,并且让全世界都相信,他们也需要这个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