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各种新品牌、新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从几万块的代步小车到上百万的豪华旗舰,选择确实多了,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件大好事。
不过,在这股浪潮之下,机遇和风险也是并存的。
当车企们都在拼参数、讲故事的时候,有些车型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普通人不容易察觉的问题。
这些问题,轻则影响日常使用体验,让人心里添堵,重则可能关乎到我们的财产乃至人身安全。
所以,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用大白话聊一聊,在选购新能源车时,有哪几类产品需要我们格外留心,多做功课,避免兴冲冲地买回家,最后却换来一肚子烦恼。
首先要说的,就是那些价格特别便宜的小型纯电动车。
这类车常常以“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或者“城市通勤神器”作为宣传点,几万块钱就能入手,而且不用烧油,用车成本也低,听起来确实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想一个问题: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工业产品,成本是实打实的,超低的价格背后,往往意味着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做出了妥协。
其中,最值得我们警惕的就是安全配置的缺失。
比如说,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SP,这个功能在车辆即将失控,比如雨雪天路滑或者紧急避让的时候,能够主动介入,帮助驾驶员控制住车辆姿态,可以说是关键时刻能保命的配置。
在很多发达国家,这早就是法律强制要求所有新车必须标配的功能了。
然而,在我们国内的一些低价位小型电车上,为了节省那几百块钱的成本,这个配置竟然被减掉了。
还有像侧气囊、侧气帘这些,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有效保护车内人员的头部和躯干,同样在一些车型上不见踪影。
此前一些公开的碰撞测试结果也印证了这种担忧,有的车型在碰撞后A柱发生严重变形,这直接关系到乘员舱的完整性,是对车内人员最基本的保护。
更有甚者,个别车型在国外的碰撞测试中得分极低,暴露出车身结构强度不足、碰撞后高压系统无法及时断电等严重安全隐患。
所以,价格便宜固然好,但我们买的是一辆要在复杂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安全永远是底线,不能为了省钱而把安全这根弦给放松了。
其次,需要我们擦亮眼睛的,是那些软件系统优化做得不到位的车型。
现在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像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软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每天的用车体验。
如果说以前我们看一辆车好不好,主要看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那么现在,软件系统的表现,已经成为了新的核心评价标准。
很多车主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车子的硬件素质,比如加速性能、底盘质感都还不错,但是车机系统却让人抓狂。
中控屏幕操作起来卡顿得像幻灯片,想开个空调或者导航,要等上好几秒才有反应;语音助手要么反应迟钝,要么总是识别错指令,沟通起来比跟人交流还费劲。
这些还只是影响心情的小问题,更可怕的是那些涉及到车辆核心控制的软件漏洞。
比如,有些车辆在进行OTA在线升级之后,出现了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动力受限甚至完全失去动力的情况,这在车流密集的高速公路上是极其危险的。
还有一些关于刹车系统的争议,有的车主反映在紧急情况下刹车踏板踩下去感觉力度不足,而厂家则解释为“制动助力系统工作模式调整”,这种专业术语普通消费者很难理解,但实际体验到的就是刹车信心不足。
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一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产品在没有经过充分的测试和验证之前就匆忙推向市场,实际上是把广大的车主当成了“小白鼠”,在用真实的使用场景来帮助他们发现和修复问题。
对于车主来说,这种体验无疑是糟糕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最后一种需要谨慎考虑的,是所谓的“油改电”车型。
这类车大多出自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传统汽车大厂,它们在向新能源转型的初期,为了快速布局产品线,会采取一种比较取巧的办法:直接拿现有的燃油车平台,把发动机和油箱拆掉,然后装上电池和电机。
这样做的好处是研发周期短、成本低,可以快速推出市场。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先天不足”的设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由于车身结构不是为纯电平台专门设计的,电池包的布局会非常尴尬,很多车型只能简单地将电池挂在底盘下方,这样一来不仅会侵占车内空间,更严重的是降低了离地间隙,在通过一些坑洼路面或者减速带时,电池包就有被磕碰的风险,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能源效率通常比较低。
因为整个车身和系统都不是围绕电驱动来优化的,会导致电耗偏高,续航里程大打折扣。
很多“油改电”车型的标称续航和实际续航差距很大,尤其是在冬天开暖风的情况下,续航里程腰斩都是常有的事,这会给长途出行带来严重的里程焦虑。
最让人心疼的,还是它的保值率。
在二手车市场,“油改电”车型是公认的“烫手山芋”,由于技术相对落后、产品体验不佳,它们的贬值速度非常惊人。
可能一辆二十万买来的车,开上三年,二手车商只愿意出几万块钱收购,这种巨大的资产损失是很多车主在购车时没有预料到的。
更不用说,如果这个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不顺利,后续的维修保养,特别是昂贵的电池更换,都可能成为难题。
总而言之,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但也鱼龙混杂的阶段。
我们在被各种炫酷的科技配置,比如多少颗激光雷达、算力多高的芯片所吸引时,更应该回归到一辆车最本质的属性上:安全、可靠、好用。
与其去追求那些可能在几年内都用不上几次的“期货”功能,不如多花点时间去关注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车辆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提供了多长时间的质保,在第三方的实际测试中高速续航表现如何,品牌的充电网络覆盖是否广泛、充电是否方便等等。
毕竟,汽车是关系到整个家庭未来几年出行生活品质和安全的重要消费品,做出一个省心、放心的选择,远比参数表上的数字要重要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