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买一辆纯电动汽车的时候,心里头总会有几个最朴素、最直接的疑问。
比如说,是不是价格越贵的车,就一定跑得越远?
电池包越大,续航里程就肯定越扎实?
这些想法听起来顺理成章,毕竟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深入人心,电池就像油箱,大一点总没坏处。
然而,最近一份来自“51车”的夏季续航实测报告,用大量真实数据告诉我们,现实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这里面的学问和门道,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
首先,我们来谈谈价格和实际续航里程的关系。
按照常规逻辑,汽车的价格很大一部分是由电池成本决定的,而电池容量又直接关联到续航长短。
所以,理论上把所有车型的价格和它们实际能跑的里程数放在一起看,应该能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就是价格越高,续航也越长。
但测试结果的图表一出来,却让人大跌眼镜。
图上的数据点并没有形成一条漂亮的斜线,反而是乱糟糟地挤成一团,尤其是在一个特定的价格区间里。
这个现象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绝大多数的纯电动车型,无论品牌、尺寸、定位如何,都把主销产品的价格锚定在了15万到25万元这个区间。
这片市场已经不是“红海”,简直就是“血海”,各大厂商为了争夺用户,都在拼命地堆配置、卷价格,把利润压到最低。
这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它意味着,我们用差不多的预算,完全有可能买到续航表现差异巨大的不同车型,给了我们一个“货比三家、精挑细选”的绝佳机会。
在这次测试中,小米SU7的表现就非常抢眼,它在并非顶尖的价位上,跑出了非常领先的续航成绩,性价比优势一目了然。
反观那些价格超过40万元的高端车型,数量本就不多,而且放眼望去,基本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新势力品牌。
这恰恰说明了,中国品牌在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底气在高端市场与传统豪华品牌一较高下。
所以,从这份数据中我们能得到的第一个重要启示是:在今天买电动车,千万不能再简单地用价格来衡量续航能力了,必须擦亮眼睛,多看、多比较真实的测试数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选到那款最物有所值的座驾。
那么,既然价格这个指标不太靠谱,电池容量的大小总该是实打实的硬指标了吧?
这个观点基本上是成立的。
当测试机构把所有车辆的电池容量和它们的实测续航里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时,一个非常清晰的正相关关系就显现出来了。
基本上,电池越大的车,能跑的距离就越远。
这就像给水桶装水,桶越大,能装的水自然就越多,这是最基本的物理规律。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张数据图,会发现事情也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整体趋势是向上的,但并非所有车都落在一条完美的直线上。
有些车,明明电池容量不算最大,但续航里程却能排在前面;而另一些车,虽然背着一块巨大的电池,实际跑出来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能源效率。
续航里程的长短,不仅仅取决于电池这个“粮仓”有多大,更关键的在于车辆本身“节约用粮”的本事有多高。
这个本事,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三电系统”的功力,即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和整车电控系统的协同工作效率。
在这方面,小鹏P7+和比亚迪汉L等车型就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它们能把每一度电的价值都尽可能地压榨出来,转化为更长的行驶里程。
相反,图表中那些表现不佳的车型,尤其是那两款造型方正的硬派越野车,就成了典型的反面例子。
它们为了追求硬朗、个性的外观,在空气动力学上做出了巨大牺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迎面而来的空气阻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拼命地把它往后推。
车身造型越是方正、棱角越多,这只手的力量就越大,电机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来克服阻力、维持速度。
其中一台测试车甚至还加装了越野行李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增大了风阻。
所以,第二个结论也随之而来:电池容量决定了续航里程的“基础分”,但一辆车真正的续航实力,最终还是要看它的综合能效管理水平,这包括了电控技术、风阻系数、能量回收效率等一系列复杂的工程设计。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个大家平时不太注意,却时时刻刻影响着电耗的因素——车身重量。
车辆的能量消耗,除了与我们前面提到的造型、电机有关,还和它的整备质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车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推动一个轻的物体和推动一个重的物体,所需要花费的力气肯定是不一样的。
开电动车也是如此,车身越重,电机在驱动车辆起步、加速时就需要输出更大的扭矩,消耗的电能自然也就越多。
在这次的测试数据中,这个规律也得到了清晰的验证。
特斯拉旗下的车型以及荣威D6,在轻量化和能耗控制方面就做得相当不错,它们通过优化车身结构和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地为车辆“减重”,从而获得了更低的能耗表现。
而小鹏P7+再一次作为正面案例出现,它的车重在同级别中并不算最轻的,但依然能保持非常优秀的能耗水平,这充分说明其“三电”系统的匹配和调校功力非常深厚。
从图表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那些小型电动车,因为天生尺寸小、重量轻,它们的实测能耗普遍都比较低,非常适合在城市中代步通勤。
而那些能耗排名靠后的,则基本都是中型乃至中大型的SUV。
这些车型为了提供宽敞的空间和更强的安全感,往往用料扎实,体重普遍不轻,再加上较大的迎风面积,能耗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这也给了我们第三个重要的参考:当我们在追求“大车”带来的空间感和安全感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更大的尺寸和更重的车身必然会带来更高的能源消耗,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取舍。
选择什么样的车,实际上也是在选择一种与之匹配的用车成本和生活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