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这波操作,真的是没谁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12年的人,我见过的奇葩事不少,但小米汽车最近这波操作,真的是刷新了我的认知。
昨天晚上刷手机的时候,看到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什么黑科技,而是因为车还没交付就催着用户交尾款,甚至有车主因为没按时交钱,2万定金直接打水漂了。老实说,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话说回来,这事到底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很多订了小米SU7 Ultra的车主,车子还在生产线上呢,甚至连具体交付时间都不确定,就收到了小米的通知——30天内必须把尾款交了,不然订单取消,定金不退。
你说巧不巧,被要求提前交钱的,主要都是订了“挖孔版”SU7 Ultra的车主。这个“挖孔版”就是那个宣传有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版本,但后来车主们发现,这个所谓的风道根本没有空气动力学功能,就是个装饰品。说好听点是设计感,说难听点就是忽悠人。
作为一个开了这么多年车的人,我必须得说说这个事。我记得早年在4S店做销售的时候,行业惯例就是验车后再付尾款,这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保护。你想啊,万一车子有质量问题,或者跟宣传的不一样,消费者怎么办?
但是吧,小米的理由也挺“充分”
小米客服的解释是:因为车辆在准备排产生产交付的前期会产生费用,为了保障公司利益。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了——凭什么让消费者承担这个风险?
这些年我也算是见过不少车企的套路,但像小米这样在购车协议里写得这么“霸道”的,真不多见。协议里明确写着:小米有权根据车辆生产安排随时通知你付余款,你不按时付款就是违约,定金不退。
不得不承认,这个条款确实很厉害,但问题是——这公平吗?
奶爸的角度来说,这事更不能忍
带着老婆孩子买车,最重要的就是踏实。我们花几十万买台车,不是为了给车企当“免费投资人”的。
我算过一笔账:SU7 Ultra指导价52.99万,定金2万,也就是说尾款要50多万。让用户在车都没见着的情况下就把这么多钱交出去,这风险谁来承担?万一车子有问题,万一交付延期,万一像这次“挖孔版”一样存在虚假宣传,消费者的钱怎么办?
话说回来,小米不是一直标榜自己是“为发烧友而生”吗?结果没想到,这次让发烧友们真的“发烧”了——气得发烧。
这波操作我是没看懂
说句良心话,小米做手机确实有一套,但汽车和手机完全是两回事。汽车是大宗消费品,涉及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都比手机复杂得多。
专家也说了,这种格式条款如果对消费者明显不公平,在法律上是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的。经营者不能利用格式条款强制交易,这是明确规定。
更何况,现在还有车主因为“挖孔版”的事情起诉小米,认为存在虚假宣传。我觉得这个维权是对的,花了钱就要得到对应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最基本的消费者权益。
厂家也是够拼的
其实我理解小米想要快速占领市场的心情,毕竟新能源汽车竞争这么激烈。但是吧,再急也不能拿消费者当“试验品”啊。
这点我是服气特斯拉的,人家当年也有各种问题,但至少在基本的商业规则上不会乱来。你可以说特斯拉傲慢,但人家不会让你车没到手就把全款交了。
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个事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小米这次的做法确实有问题:
违背了行业惯例——先验车后付尾款
格式条款过于强势,对消费者不公平
“挖孔版”涉嫌虚假宣传,处理方式也不够诚恳
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可能每个人需求不一样,有些车主就是信任小米,愿意提前付款,这也没什么问题。
但作为一个经常给朋友推荐车的人,我必须提醒大家:买车一定要理性,别被营销忽悠了。花钱要花在刀刃上,该维权的时候就要维权。
那问题来了,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是选择相信品牌提前付款,还是坚持维权到底?
大家觉得呢?欢迎车友们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毕竟买车这事,咱们消费者得抱团取暖,不能让不合理的条款成为行业“潜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