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4在商场里开快闪店这事儿你们见过没,在吃喝玩乐的商圈里突然冒出来的汽车展厅。上周在静安寺那边逛街,转角就撞见一辆柠檬黄的MG4摆在泡泡玛特旁边,几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围着车摸中控屏,还有个穿西装的销售小哥在讲解什么“半固态电池”;那场面违和得就像在菜市场里走秀,但怪的是居然围了三四层人。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上汽这帮人搞了200多个这种快闪店,连员工都派去当临时销售。他们用企业微信加客户,试驾记录直接同步给4S店。有个合肥的哥们儿在三个不同商场的快闪店试了三次车,最后在家门口的经销商那儿下单了。这操作简直把“偶遇”变成“预谋”了啊!
绝对猜不到上汽三季度赚了多少。20.8亿净利润! 看着数字好像不如互联网大厂炫酷是吧?同比增644.9%这涨幅,简直像坐火箭。查数据时差点把咖啡喷屏幕上;去年这时候才2.8亿呢。吓人的是整车批售114.1万辆,每天平均卖掉1.2万辆车,差不多每分钟就有8辆挂着上汽标的车被开走。
有意思的是,319.3万辆的总销量里,自主品牌居然占到204.4万辆。还记得十年前上汽靠大众通用撑场子的日子吗? 现在剧情彻底反转了。 我听说他们内部把“自主品牌占比超六成”当重大战报群发,有个老工程师说这感觉就像自己带大的孩子考上了清华。
MG在欧洲卖得更离谱,前九个月22万辆!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地方,MG ZS经常冲进SUV销量榜前十。有留学生说在伯明翰看到MG展厅里老外在排队试驾,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苹果发新机。英国媒体现在测评MG4都开始用“来自中国的驾驶革命”这种标题了。
但欧美现在不是搞关税壁垒吗?上汽的人私下吐槽说物流成本涨得肉疼,但怪就怪在76.5万辆的海外销量还是增了3.5%。可能就像他们销售总监说的;“柏林街头每多一辆MG,上海工厂就多一条加班生产线。 ”
新能源车老上社会新闻对吧?上汽这时候反而把安全当招牌打。他们那个“零自燃”的魔方电池,测试时长说是国标6倍。夸张的是第二代固态电池,在技术发布会听工程师说低温续航比行业平均高20%,这数字听着像吹牛,黑龙江冬天零下二十度测试时,旁边某进口品牌车缩水40%,他们的车还能跑出标注的八成续航。
智己LS6的车主群里有个段子;有车主暴雨天开高速,积水路段方向盘自动修正了三次。 后来查数据发现是系统检测到轮胎抓地力异常,这功能说明书上都没写。果然像他们安全总工说的;“安全不是配置,是肌肉记忆。 ”
上汽和华为搞的尚界H5,把192线激光雷达和ADS 4.0塞进20万以内的车,这操作好比在沙县小吃里卖米其林牛排。去试驾时销售一直强调“华为高阶智驾”,一问三电系统还是上汽的。两家技术团队磨合期据说天天吵架,有次为了一个控制器布置方案争到凌晨三点。
结果这车现在成了网约车司机的神器。有个深圳司机说他每天跑300公里,以前要时刻脚踩刹车,现在上下班高峰都能放开手吃煎饼果子。不过有意思的是,上汽自己也有智驾系统,这种“双胞胎”策略内部叫“技术赛马”,听起来就像让亲儿子和干儿子打架。
原以为商场卖车是搞噱头,直到在杭州万象城看到智己的商超店。他们营业时间拉到早10点到晚10点,比隔壁奢侈品店还敬业。销售说试驾得预约到三天后,有对夫妻带孩子逛街,小孩在智能座舱里看了两集小猪佩奇,家长当场就下了定金。
绝的是MG的快闪店模式,那些驻店的年轻员工其实都是总部轮岗的工程师。有个95后姑娘在朋友圈写;“今天给阿姨讲解了三电系统,她最后买了车说因为我长得像她闺女。 ”这种魔幻事在4S店根本不可能发生。
上汽和奥迪搞新品牌AUDI,居然是中方提供电动车平台。德国工程师现在要飞上海开会讨论软件架构,这画面像极了二十年前的反向操作。 听说奥迪E5的智能座舱代码有70%是上汽团队写的,有次OTA升级后,德国那边连夜发邮件问某个接口协议怎么调。
大众那边更夸张,未来五年要联合开发20多款车。上汽的工程师偷偷说,德方现在看到他们的插混技术数据,第一反应是重新校准检测设备;可能他们不信中国发动机热效率能做到46.3%。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