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刚刚,九月份的数据出来了。奇瑞一个月,卖的比长安多了快两万台。你敢信?但你把时间线拉长,从年初算到九月,嘿,又变成长安领先了小几万辆。这俩大哥,跟商量好了一样,你一个月我一个月,玩心跳呢。
这事儿听我朋友小张说来着,他是奇瑞那边供应链管得紧的,说这数据跳水背后其实跟芯片抢不到货有关系。有好几次供应商那头因为原材料涨价,奇瑞不得不弹一下开工节奏,差点让订单迟了两三天。虽然表面对销量影响没那么大,但用户惯了要这款颜色,这配置的车,延迟交付了,买气的确受影响。长安那边倒是游刃有余,毕竟人家在多个基地布局防风险更成熟一些,供应链就像打了个保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在这两家比拼背后,还有一条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奇瑞最近的新能源车里,纯电和混动的占比已经超过30%,而长安这边还停留在20%上下。这个差距虽然不大,但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奇瑞更敢赌新能源这也导致其销量起伏有点大。但这也说明了他们研发的取舍和节奏不同。想当年我跟一线研发工程师聊研发流程,他比喻说,研发就像做饭,配料(技术)、火候(时机)、和服务(供应链)都得对上了,否则早出锅的菜味道总是不对。奇瑞这轮加码新能源,显然是想通过新菜谱抢占早市,而长安则是走稳重路线,保证锅里每道菜都端到客人面前。
再说说海外市场。奇瑞去年在东南亚卖了多少车,虽然具体数字不好查,但我根据公开报道和渠道反馈,体感销量至少增长了40%。长安也不甘示弱,这两年加码欧洲、中东市场的动作频繁,尤其是新能源SUV,卖得不少。这两家中国品牌,终于敢走出去抢人家的生意,且不说背后多大的供应链压力,就是这跨国物流成本,都无形拉高了整体运营的难度。
这里稍微跳一下,我好奇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俩品牌在内饰用料上也开始较劲了。奇瑞更青睐用软性材料和大屏幕,显示科技感;长安倒是讲究做工细节,缝线和接缝都盯得死死的。前段时间去4S店转了转,销售跟我说,客户反馈最大的是座椅舒适感,奇瑞软了但有点歪,长安硬但支持性强。算是一种极端的用户画像细分,也侧面反映两家车企不同的用户心态和定位。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朋友,他是长安底盘调教的工程师,跟我抱怨说:奇瑞那个软底盘玩得挺花哨,但咱们这硬板凳式的,做惯了老派车,想换也换不惯。他的话让我有点自嘲,毕竟我自己以前开过的车,最担心的还是保养维修上的折腾。说句大白话,新能源折腾着折腾着,车主换电池的成本多少,还没算得清楚。百公里续航加起来的成本,也别光看电费,维修、换零件那都讲究。
之前我说谁主导今年国内市场有点早了,毕竟这两家吵吵闹闹背后,还有蔚来、小鹏、理想拼命抢份额(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别忘了外资品牌的反扑也很凶,比如丰田和大众新能源的反击,层层压力都是真的。换句话说,供应链上的博弈不仅体现在原材料涨价上,更是供应商选择、研发周期安排、渠道开拓各个环节的竞速。奇瑞抢到芯片,马上量产跟上,长安调整得稳重,但反过来,稳定也像是硬扛,更怕一旦出了差错,影响从研发到销售的链条。
来个粗略小计算吧,假设奇瑞九月多卖了2万台,平均每辆车的利润大约1万元,合计得2000万利润,虽不算巨额,但供应链的短板成本加上燃料价格、销售费用,纯利润体感其实压缩不小。长安累计领先几万辆,按同样标准算,差距感觉不过个几千万利润,也在市场波动里。
我时不时会怀疑,这两家品牌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必需双赢的微妙关系,毕竟你来我往,彼此刺激,也推动了彼此的革新和成长。你们觉得呢?会不会这波争夺,下一步就不只是国内市场,而是上下游供应链的掌控权了?
插一句小八卦,前几天在厂家车间,看见有位老工程师偷偷给我说:别光盯着卖的数字,看供应商那边,也有不少‘水’呢,公司压力大着呢。这句话让我想笑,无论是奇瑞还是长安,都不是孤零零能挺下来的,背后是一张复杂的供应网,一张比销量表更沉重的网。
这波竞争,谁笑到最后?我们先观察,但别忘了盯紧每次交付背后的那些细节,客户抱怨最多的那几条小问题,是怎么被一线修理工处理的?这,才是接地气的真刀实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