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圈真该好好看看,一个搞铝材的巨头是怎么造车的。
魏桥集团,这个名字在汽车圈外可能不响,但在实体制造业里是真正的王者。
他们不声不响推出的极石01,月销量已经稳稳站上1400台,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这就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互联网思维造车,讲的是用户生态和软件迭代;而魏桥这种实体大佬下场,玩的是釜底抽薪。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些细节——极石01用的材料几乎都是自家厂出。这还不算,车身采用的铝材,轻量化是它最大的卖点。
你看,最早我也觉得,这些硬核材料能卖点吗?结果市场反应不错。
主要原因,还是价格比对手适中,又兼顾了实用性。
像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价格相差不大,但出厂用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差别巨大。
比如汉的内饰高级点,但用料不可避免会繁琐一些,成本也上去了。魏桥的极石01,厂区里堆的是铝卷,本身成本就低,加上自产材料,价格就更扎实——这也是传统制造业的根基,没有虚头。
但,我在想,或许有人会说:你这么吹实体仓储优势,未来势必会被互联网造车弯道超车。
这是个典型的没细想过的担心。
互联网造车的优势不是材料,而在软件生态、智能化布局。
但你真以为,轻量化和材料供应,能靠算法解决?我觉得,这只是在硬件和软件之间,打了个配合牌。
真正的优势,是碾压式的供应链和规模效应。
说到这,我又想到,魏桥用了多久才把极石01卖到这个水平?
大概半年左右。
考虑到整车市场的整体容量,这个速度并不算快,也不算慢,但比起那些蹭热点、靠宣传堆内容的新势力,算是用心做出来的结果。
他们的散打式打法,强调的是黏性和底气——客户觉得,买魏桥造的车不是在买款车,而是在买家族的靠谱标签。
(这段先按下不表)
很多新势力朋友不知道,这种实体制造的金牌工艺,背后是几代人的坚持。
我曾问过一个老工程师:你们最怕的是什么?
他笑了:最怕某个非厂家的人,突然抄了个方案,学不来。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实体的工艺、每一寸焊点都要用心,不是你一夜之间在电脑画出来的模型能比的。
但说回来,电子产业的那帮互联网造车,也没全错。
他们的打法,是在新的赛道上快跑,挣市场份额。
我一直在猜,未来的事:真正能存活的,是能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的人。
比如魏桥这个样子,稳扎稳打,成本低,控制供应链;而其他互联网公司,则可能死在软件快跑,硬件还不得精心打磨的问题上。
有人会问:你觉得,实体出身的能赢吗?
其实我不敢说成定局,但可以确定的是:硬过虚,太不容易。
就像我上次跟朋友聊天,他说:造得好,用户其实看得不是多炫的界面,而是用着是不是踏实。
这句话挺对。
我顺便翻了下我的相册,里面有极石01的几张车身图片——光洁的铝合金表面,没有复杂的多色喷涂,挺实在。
我心想:真要是把这些铁骨用在高可靠性汽车上,难不成比起那些颜值爆棚的造型得分更好?
你知道,供货链那个事,我也想得琢磨。
比如一辆车,从零到出厂,涉及铝材、玻璃、电子零件,要协调的不少。
魏桥在这方面自己人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手调配,把成本整在自己算盘里。这点,互联网新势力真的难以匹敌。
反正我是不相信抽奖式供应链能走得长远。
最后我想说,造车圈很多假快乐其实都散在风口浪尖。
就算有人追风互联网,扯些Web3和智能屏幕,挺热闹。但你很多零碎的零配件,钱包上的点滴都是供应链堆出来的拼接。
这个行业,就是这么拼。
所以,留个疑问:在这个靠故事冲刺的时代,那些真正有料的硬核大佬,是不是更值得期待?
而我们这些看客,是不是有点太着急追逐那些花里胡哨的光?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