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北京最近关于车牌的这波操作,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典中典。
十三年,你知道这十三年我是怎么过的吗?范先生终于拿到了他的“赎罪券”,但整个北京汽车圈的生态,或者说这个大型苦情剧的剧本,已经被彻底撕了。起手就是一个掀桌子。
最新的消息是,2025下半年的申报又开始了,无数个家庭又开始登录那个比我爷爷岁数都大的网站,检查自己那个比玄幻小说主角等级还复杂的家庭积分。这事儿魔幻在哪?在于一个城市的准入资格,被搞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长达十五年的大型社会实验,或者说,行为艺术。一开始中签率还有10%,跟闹着玩儿似的,到后来个人摇号中签率千分之一,难度堪比在三体人舰队里找个会说相声的。
这不叫摇号,这叫渡劫。每年放出来那点可怜的燃油车指标,就跟修仙小说里天降的几缕鸿蒙紫气一样,谁抢到谁就能原地飞升。剩下的人呢?接着练,接着等,熬到天荒地老。
这就是北京的摇号困局,一个用数学概率把人逼疯的游戏。范先生摇了13年,从个人转家庭,从油车转电车,家庭积分干到80多分才上岸。80分什么概念?就是你得是个三代同堂的无车家庭,还得在北京连续交了十几年的社保,基本上就是把一个中年人最宝贵的青春,全部贡献给了这个摇号服务器。这他妈的简直是现代酷刑!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场苦修会持续到太阳坍缩的时候,北京,突然不装了,摊牌了。
2025年,直接增发6万个家庭新能源指标。6万个什么概念?就是之前大家都在一个狭窄的独木桥上挤,挤得头破血流,突然有人在旁边开了一道任意门,直接把三分之一排队的人传送到了对岸。这操作,直接把排队逻辑给干穿了。
如果说之前的车企竞争,是大家在一个餐厅里抢客人。小米是把别家桌上的蛋糕直接端走了。那北京这波操作,就是直接把餐厅的墙给炸了,告诉所有人外面有流水席,随便吃,但前提是,你只能吃我们指定的套餐——新能源。
这一手,才是真正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它根本不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交通已经堵成压缩毛巾了,多这十几万辆车根本没差。它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我不过了,你们(燃油车企)也别想活。它强行把消费需求从“我想买什么车”扭转成了“我能买什么车”。
我作为一个在北京开过好几年特斯拉的所谓“老韭菜”,对这事儿感触特别深。以前大家买新能源,多多少少还有点理想主义,有点对科技的信仰。现在呢?你甭管什么信仰不信仰,玄学不玄学的,政策直接摁着你的头告诉你,你的唯一选择就是这个。要么成仙(拿到电车牌),要么成盒(继续摇油车牌)。
你看,最低上岸分数从去年的60分,直接干到了42分。这就很灵性了。这意味着很多之前根本不报希望、积分低到尘埃里的家庭,突然就被巨大的馅饼砸中了。他们什么反应?疯了。4S店,哦不,现在应该叫“许愿池”,咨询量一天暴增300%。北汽新能源的工厂直接开三班倒,缝纫机估计都踩冒烟了。
这已经不是理性的汽车消费了,这是一种创伤应激综合征。就像一个饿了三天的人,你给他看的不是米其林菜单,而是直接上一盆馒头,他会抱着馒头哭的。现在这十几万个家庭就是这个状态,他们买的不是车,是自由,是尊严,是过去十几年被剥夺的出行权利。这时候你跟他们聊什么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品牌文化?没意义。他们的核心需求只有一个:能上牌,能开走,就行。
所以你看,所有关于技术的神话,在绝对的刚需面前,都脆弱得像一张纸。什么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关键不在特斯拉的FSD,不在华为的ADS,而在于能不能躲开北京胡同里突然窜出来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算力再高也得认栽。北京这次放牌,就是一次最大规模的民粹解构,它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所有车企:别跟我扯那些花里胡哨的,人民需要的是车,不是你们的PPT。
当然,这背后肯定有经济账。11.84万个指标,撬动200亿消费。数据很好看,领导很高兴。而且你看,产业链上下游都跟着喝汤,电池订单涨40%,充电桩要新建8000个。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摇号比作修仙渡劫,可能有点侮辱修仙了。人家渡劫好歹有个盼头,你摇号纯粹是给服务器贡献日活。
但问题也来了。我作为一个曾经的电车车主,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坏了菜了。以前充电桩就不够用,现在一下子涌进来十几万辆嗷嗷待哺的“电爹”,商场地库的充电站怕不是要上演真人版“黑暗森林”了。每个充电桩都是一个行星,每辆车都是一艘战舰,发现即摧毁。到时候抢充电桩的激烈程度,估计能直接催生出一部新的武侠小说。
你看,这就是一个轻微的矛盾点。政策一方面解决了十几万家庭的出行问题,这是天大的好事。但另一方面,它又给存量的电车用户制造了新的麻烦。不过这很正常,任何宏大叙事的背后,都是无数个体体验的参差。反正对于决策者来说,先把经济拉起来,先把新能源的盘子做大,至于你们充电排队打起来,那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淡,但有时候不扯着淡,就没法前进。
所以,这个政策的本质,是一次强制性的产业结构“闪电战”。它不是在劝你,不是在引导你,而是直接用行政命令,把整个市场的用户、资金、资源,强行导向新能源这个唯一的出口。所有还在犹豫的、观望的、对燃油车有执念的,通通被这一波洪流裹挟着往前走。燃油车指标压缩到每年2万个,这已经不是倒计时了,这是直接送进ICU了。
未来会怎么样?我猜,这种简单粗暴但效果拔群的“定向放水”模式,大概率会继续。因为太好用了,一招鲜吃遍天。上海、广州这些限购的城市,估计已经在开会研究北京的作业了。
最终,这场由北京发起的车圈重塑,它的核心逻辑不是技术,不是市场,甚至不是环保,而是一种“权力”的重新定义。它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和车企的关系,重新定义了技术和市场的优先级。它用一个极其荒诞的开局,一个长达十五年的全民苦修,最终导向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有点耍流氓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你想在北京开车吗?很简单,买电车。
这就是最终的答案,不接受反驳。至于你买了电车之后,能不能找到充电桩,那又是另一个“道诡异仙”的故事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