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四小时,车主睡醒一觉还没充上电。
这事儿每年都要上演,典中典了属于是。每次一看到这种新闻,各路专家就开始分析,什么桩少车多,什么基建落后,什么系统性失配。讲真,这些分析都对,但都像是隔靴搔痒,没说到根上。
根上是什么?
根上是车企们集体发癫,带着用户一起做了一场“白日飞升”的大梦。
你看现在车企的发布会,不提800V高压平台,不吹自己五分钟补能几百公里,你都不好意思上台。PPT做得一个比一个玄幻,恨不得说自己造的不是车,是修仙用的传送阵,充电跟磕大还丹一样快。把用户的胃口吊得老高,期望值直接拉满,让每个车主都觉得自己是雷电法王,电量焦虑?不存在的。
结果一到节假日,所有人都开着自己的“法宝”上了高速,然后就坏了菜了。
你以为你是雷电法王,现实是你是排队等食堂打饭的小学生,前面还有六十多个嗷嗷待哺的同学。你那个800V的“金丹期”修为,在服务区这个“灵气稀薄”的新手村,根本施展不开。服务区的电网大哥,看着你们这群嗷嗷待哺的电动爹,心态都崩了。它就像个压缩毛巾,平时喂饱一个小区的电都绰绰有余,现在你突然让它给一个师的重装部队提供补给,它不直接裂开给你看就不错了。
这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车企们把劲儿全都使在了怎么把牛吹上天,而不是怎么让牛安全落地。他们搞了一场盛大的“军备竞赛”,竞赛内容不是谁的车更耐用,而是谁的PPT充电速度更快。这不叫技术进步,这叫行为艺术,叫表演性人格。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几年电车的中年人,对这事儿看得特别透。你车企宣传的那个充电速度,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测出来的?是实验室里,天时地利人和,一个桩对着一辆车,电网专门为你家开小灶,跟伺候祖宗一样。这能算数吗?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实验室,而是中国最复杂的路况——节假日期间、拖家带口、电量剩10%的京港澳高速服务区。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充电技术的关键,也不在什么800V,而在服务区里那个不会用手机扫码、占着快充桩给手机充电的大爷。只要大爷不挪窝,你就是80000V都没用。但能过,就是能过。
所以你看,车企所谓的“掀桌子”,其实特别虚伪。他们不是想解决充电难的问题,他们是想通过制造一个“我能解决充电难”的幻觉,来把对手的桌子掀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这些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谁都别吃,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这就像修仙小说里,大家都在苦哈哈地筑基,你突然跳出来说自己已经掌握了“化神期”的法术,能一步登天。结果真到了战场上,你的法术需要吟唱三天三夜,还需要方圆百里没有第二个人跟你抢灵气。这不就是个笑话吗?你这不是在修仙,你这是在修道诡异仙。
说起来,服务区的泡面是真的难吃,那个卤蛋硬得跟石头一样,不知道放了多久。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靠多建桩有用吗?有点用,但不多。因为你建桩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车企吹牛的速度。今天你说桩够了,明天他就给你整出个1000V平台,后天直接无线充电,你基建部门的兄弟们头发都要愁白了。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多”和“快”,而在于“认命”。
对,就是认命。车企要认命,别天天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老老实实告诉用户,电车就是个城市通勤工具,长途奔袭它就是有短板。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这样,爱买不买。用户也要认命,你买电车,享受了静谧性和加速感,就要承担节假日可能被困在服务区的风险。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充电桩比作修仙渡劫有点扯,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大家都在追求极致的速度和力量,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现实法则。
当然,有些品牌的用户是不用认命的。比如奔驰,奔驰最值钱的是车标,是那种“我开的是奔驰”的玄学信仰,充电快慢重要吗?不重要。再比如特斯拉,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马斯克就是他们的教主。教主说能在火星上充电,信徒们就会觉得在服务区排队四个小时是为了提前适应星际旅行的艰苦。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很简单。
节假日高速充电焦虑的最后一公里,堵在哪?堵在人心。堵在车企的贪婪和用户的幻想里。
就这个破局面,还想全面取代燃油车?做梦!
什么时候大家都不做梦了,正视现实了,这个问题才算真正有解。在那之前,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自欺欺人罢了。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