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套路曝光,1亿订单成笑话,收割车主钱包

最近身边好几个朋友跟我聊买车的事,本来高高兴兴准备入手一辆新势力电动车,结果刷了几天新闻,直接上头的心都凉了半截。说好的“科技改变出行”,怎么越看越像“套路改变钱包”?前几天我还在想,这届新造车是不是真要支棱起来了,结果转头就看到订单破亿被戳穿——好家伙,全球一年才卖几千万辆,你一家车企半年就干出上亿订单?这不是吹牛,这是直接把牛皮吹炸了。

说实话,作为常年跑一线的车评人,我见过卷的,没见过这么“卷心菜”的。动不动几十万大定,搞得跟抢iPhone似的,可后来一查,所谓的“大定”很多连合同都没签,就是交个几百块锁单,也能算“订单”?这不纯属数字游戏嘛!《经济日报》都看不下去发文打脸,说白了,这些数字根本不是销量,是营销KPI。消费者不是傻子,你把我们当韭菜割,迟早要翻车。

最让我心寒的是,有些车主老老实实付了尾款,结果提车排到几个月后,想退?定金不退!这操作就有点劝退了。买车本来是件开心事,结果搞成维权拉横幅,谁受得了?更离谱的是车价本身还没落地,一堆选装件先给你安排上。一辆不到33万的车,加上选装直接飙到36万,未来全配下来甚至要多掏7万,这哪是买车,这是买“盲盒”啊!

最夸张的是那个卖四万多的前舱盖,我都想问一句:这玩意是黄金做的吗?宣传说是轻量化、空气动力学设计,结果网友一扒,功能没见多强,成本低得吓人。这利润空间,怕是连传统车企看了都要气得蹦起来。你说这是创新?我看是“创收”还差不多。

再说说那个被吹上天的“智驾”。之前短视频里全是“解放双手,自动回家,路上还能睡一觉”的画面,搞得好像L5自动驾驶已经普及了。结果今年出了事故,应急管理部和工信部直接发话:醒醒,现在都是L2!辅助驾驶!手必须放在方向盘上! 这下可好,全网车企连夜改名,“智驾”秒变“辅助驾驶”,脸都不要了?卖着L3的价,给着L2的货,这不就是典型的“真香”陷阱吗?等你买了才发现,所谓的高科技,原来只是个高级点的定速巡航。

新势力套路曝光,1亿订单成笑话,收割车主钱包-有驾

还有那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全隐藏式门把手,现在也被推上风口浪尖。本来是为了好看、为了低风阻,结果呢?碰撞后打不开,救援进不去,活活烧死人。这种设计,到底是为安全,还是为“装逼”?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在研究要禁了,你说这些新势力是不是有点太飘了?汽车又不是手机,摔了能换,人命关天的事,容不得半点花里胡哨。

咱们再拿几款车对比看看。比如特斯拉Model 3,虽然内饰极简到有点“毛坯房”,但人家三电技术稳,Autopilot辅助驾驶也是实打实迭代多年的,至少没吹过“自动驾驶”这种大牛。再看比亚迪汉EV,传统车企出身,虽然智能化没那么“网红”,但安全性、电池技术都是顶呱呱,而且从没玩过“选装刺客”那一套。还有小鹏G6,智驾系统XNGP确实强,但人家至少明明白白告诉你这是L2+,城市NGP也得手扶方向盘。

反观某些新势力,外观搞得像“车界网红”,内饰堆料像“装逼利器”,结果核心的安全设计却掉链子。你说你是创新,可创新的前提是安全啊!连门把手都让人逃不出去,这车再帅,谁敢开?走路摇头晃脑的排面没等到,先把自己“跌冒烟了”。

其实我理解新势力想突围,毕竟传统车企盘踞多年,不搞点噱头怎么吸引眼球?但汽车不是快消品,不是靠PPT和短视频就能长期忽悠的。你可以在发布会上“上桌第一个动筷”,可如果产品经不起时间考验,迟早要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转向特斯拉,或者回头看看比亚迪、吉利这些稳扎稳打的品牌,不是没有原因的。大家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出片利器”,而是一辆真正安全、可靠、省心的车。你把选装搞得比车还贵,把辅助驾驶吹成自动驾驶,把隐藏门把手当卖点,最后翻车了,怪谁呢?

新势力套路曝光,1亿订单成笑话,收割车主钱包-有驾

说到底,新造车这几年确实带来了不少新鲜东西,智能化、三电技术、用户体验都在进步。但别把消费者的信任当一次性消耗品。你想支棱起来,可以,但得靠真本事,不是靠数字游戏和营销话术。

所以我想问问你: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你会考虑买一辆“套路满满”但看起来很酷的新势力吗?

如果让你在特斯拉、比亚迪和某新势力之间选,你喜欢那个车呢?

新势力套路曝光,1亿订单成笑话,收割车主钱包-有驾

面对这些“真香”背后的“真坑”,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