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送小宇去幼儿园,他走到校门口突然顿住,攥着我的衣角仰起脸,眼睛亮得像沾了晨露的星星:“妈妈,今天午餐有你爱吃的番茄鸡蛋,我帮你留一勺好不好?”
我蹲下来捏了捏他的脸蛋,刚要说话,旁边传来一声长叹——是小区的张阿姨,她望着自家上初中的儿子背影摇头:“我家浩浩小时候也这样,现在倒好,早上出门连‘再见’都懒得说,问他学校的事,就嗯啊应付两句。”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心理学里的“依恋密码”:孩子长大后跟你亲不亲,其实从两岁时的“我帮你留番茄鸡蛋”、三岁时的“妈妈,小花猫舔了我的手”、五岁时的“我画了幅画给你”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瞬间里,早就藏着答案。
一、孩子愿意跟你“分享小事”吗?——藏在“碎碎念”里的“安全基地”信号
上周去闺蜜家,她翻出儿子幼儿园时的日记,里面歪歪扭扭写着:“今天我种的小芽发芽了,妈妈说‘哦,知道了’,可我想告诉她,小芽的叶子像小舌头。” 闺蜜红着眼眶说:“那时候我总觉得‘孩子的小事不重要’,现在他上高中了,连‘小芽发芽’都不会跟我说了。”
其实,孩子的“碎碎念”不是“唠叨”,而是他在向你传递“我信任你”的信号。发展心理学里的“依恋理论”认为,孩子从18个月开始,会通过“分享日常”来确认“你是他的安全基地”——当他说“妈妈,今天小朋友给我糖吃”时,他其实在说:“我想把我的快乐分给你,因为你是我最亲近的人。”
我有个学生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儿子小时候每天放学,都会跟她说“妈妈,今天我看到一只蝴蝶,翅膀是蓝色的”,她从来不会敷衍,而是睁大眼睛问:“蓝色的蝴蝶?是不是像你上次画的那只?它有没有停在花朵上?” 现在孩子上大学了,每天晚上都会给她发一条“小事”消息:“妈妈,今天食堂的包子卖完了,我买了馒头,像你做的那种。” 你看,那些小时候被认真回应的“碎碎念”,早就变成了孩子长大后“想跟你说话”的习惯。
二、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找你吗?——藏在“求助”里的“信任密码”
上个月,同事李姐跟我吐槽:“我家孩子上初二,数学考砸了,居然跟同学说,都不跟我说。” 我问她:“小时候他遇到困难,你是怎么回应的?” 她想了想:“比如他学骑自行车摔了,我会说‘别哭了,这点小事算什么’;他拼图拼不好,我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
哦,原来问题出在这里。孩子的“求助”不是“软弱”,而是他在测试“你是不是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人”。儿童发展专家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找你,说明他觉得“你是可靠的”;如果他不找你,说明他觉得“你不会帮他,甚至会批评他”。
我家小宇学拼音的时候,总把“b”和“d”搞混,哭着来找我:“妈妈,我太笨了,总是写错。” 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拿出一张画着气球的纸,说:“你看,‘b’像不像左边飘的气球?‘d’像不像右边飘的气球?我们一起玩‘找气球’的游戏好不好?” 后来他学会了,高兴地说:“妈妈,我会了!” 现在他上小学了,遇到不会的题,第一反应就是喊:“妈妈,过来帮我看看!” 你看,那些小时候被温柔回应的“求助”,早就变成了孩子长大后“想跟你商量”的信任。
三、你愿意“放下架子”跟孩子做朋友吗?——藏在“平等”里的“亲密基石”
前几天,我在小区楼下看到一幕:一个爸爸蹲在地上,跟孩子一起搭积木,孩子说:“爸爸,我们搭个城堡吧!” 爸爸说:“好啊,我搭城墙,你搭屋顶。” 旁边的奶奶笑着说:“这爸爸,跟孩子一样玩得疯。” 可你知道吗?就是这样“放下架子”的爸爸,孩子长大后才会跟他亲。
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说:“孩子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而是‘能跟他一起玩的朋友’。” 当你愿意蹲下来跟孩子一起搭积木、一起看动画片、一起玩游戏,你其实在说:“我尊重你的兴趣,我愿意跟你站在同一高度,因为你是我的朋友。”
我有个邻居,是个大学教授,可他跟孩子相处时,从来没有“教授”的架子。孩子喜欢玩奥特曼,他就跟孩子一起买奥特曼卡片,一起扮演奥特曼打怪兽;孩子喜欢看《小猪佩奇》,他就跟孩子一起学佩奇说话,一起跳泥坑。现在孩子上初中了,还会跟他说:“爸爸,今天我看到一个奥特曼玩具,像我们上次买的那个。” 你看,那些小时候“一起玩”的时光,早就变成了孩子长大后“想跟你分享”的亲密。
昨天晚上,小宇躺在我怀里,跟我说:“妈妈,等我长大了,要给你买一栋大房子,里面有你喜欢的花园。” 我笑着说:“好啊,那我现在要好好跟你一起搭积木,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听你说‘小事’,不然等你长大了,说不定就忘了。” 他搂着我的脖子,说:“不会忘的,妈妈,我永远都想跟你一起玩。”
其实,孩子跟你亲不亲,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养出来的”。那些小时候的“碎碎念”、“求助”、“一起玩”的瞬间,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孩子的心里,慢慢长成“亲密”的大树。咱们当家长的,不用急着“教”孩子什么,只要把“爱”藏在每一次认真的回应里,把“尊重”藏在每一次平等的互动里,把“陪伴”藏在每一次“小事”里,孩子长大后,自然会跟你亲。
就像小宇说的:“妈妈,我永远都想跟你一起玩。” 这大概就是每个家长最想听到的话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