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确实让不少准备买车的朋友感到有些头疼。
在各种技术名词面前,大家常常是一头雾水。
其中,最让人纠结的一个选择,恐怕就是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车了。
这两种车都挂着绿牌,都能用电也都能用油,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它们内在的运行逻辑和实际使用体验,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很多人都在问,增程车开起来不就跟纯电车一样安静平顺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它不好?
插电混动又是怎么一回事,它真的就比增程更先进、更省油吗?
今天,咱们就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这两种技术的里里外外都掰扯清楚。
要弄明白它们谁更好,我们首先得知道一个最根本的道理:一辆车省不省油,动力强不强,关键就看能量是怎么从油箱里的汽油,一步步变成驱动轮子转动的力量的。
这个过程里,能量被浪费得越少,车的效率就越高,也就越省油。
增程和插混的核心区别,就在于这条能量传递的路径不一样。
我们先来看看增程式电动车。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结构非常简单的“串联”系统。
车上有一台发动机,但它很特殊,它自己不直接驱动车轮,它的唯一工作就是“发电”。
发出来的电,一部分存到电池里,一部分直接供给驱动电机,然后由电机带着车跑。
整个能量的传递过程是这样的:汽油的化学能先在发动机里变成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最后驱动电机再把电能变回驱动车轮的机械能。
大家看,这里面能量被转换了两次。
每一次转换,都不可避免地会有损耗,通常在15%到20%左右。
这样一来,就算发动机本身效率再高,经过这两道“手续”,最终传递到轮子上的综合效率也就只剩下七八成了。
这种设计在城市里,电池电量充足的情况下,开起来确实很舒服。
因为全程都是电机在工作,又安静又顺滑,加速也快,跟开一辆纯电动车没什么两样。
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增程车的主要原因。
但是,一旦把车开上高速,或者电池没电了,它的短板就暴露无遗了。
在高速上长时间行驶,车子需要持续不断的大功率,电池里的电很快就会被用光。
这时候,发动机就必须启动,并且为了满足发电需求,常常需要保持在每分钟三千转以上的高转速下拼命工作。
这么一来,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就会变得很明显,车里的安静感就大打折扣了。
更关键的是,那两次能量转换带来的损耗在高速工况下被放大了,导致油耗急剧上升。
根据很多实际测试,当以120公里的时速在高速上亏电行驶时,增程车的百公里油耗能轻易地飙升到8.5升甚至9.5升以上,比同级别的插电混动车要高出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五,这个差距是非常惊人的。
那么,插电混动车又是怎么做的呢?
它采用的是一套更复杂、也更智能的“串并联”系统。
这套系统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有好几种工作模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路况自动选择最高效的那一种。
它既可以像增程车一样,在市区里用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的“串联”模式行驶,也可以在需要强大动力的时候,让发动机和电机一起出力,也就是“并联”模式。
而它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拥有“发动机直驱”模式。
以我们国家自主品牌比亚迪的DM-i技术为例,当车辆进入高速巡航状态时,系统会非常聪明地让发动机通过一套传动机构,直接驱动车轮。
这时候,能量就直接从发动机传递到轮子,省去了中间“发电再用电”这个环节,能量损耗极小,利用率可以达到95%以上。
这就好比本来需要绕远路送货,现在直接修了一条高速公路,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现在主流的插电混动系统,比如比亚迪的骁云、吉利汽车的雷神动力,都为其配备了专门研发的高效率发动机,其热效率普遍能达到45%的水平,这比增程车上普遍使用的热效率在40%左右的增程器要高出一截。
更高的发动机效率,再加上更直接的驱动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高速油耗表现非常出色。
在亏电状态下,插混车高速巡航的百公里油耗通常能稳定在5.0到5.5升之间,发动机也能保持在1600转左右最经济的转速区间运行。
这么一对比,在高速亏电这个场景下,插混比增程的油耗优势能达到百分之七十甚至更高,这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了。
除了高速路况,在其他各种环境下,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
比如在城市里亏电行驶,同样排量的车,插混系统可以通过智能切换工作模式,把油耗稳定在百公里4.0到4.5升的水平。
而增程车只能依靠发动机频繁地启动、停止来为电池充电,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增加油耗,所以亏电油耗往往在6.0到7.0升左右。
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中,比如零下20度的严寒冬季,增程车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电池需要加热保温才能正常工作,车内也需要开暖风,这两样都是耗电大户,导致发动机发的电捉襟见肘,续航里程大幅缩水40%都是常事。
而插混车就好多了,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废热可以顺便为电池和驾驶舱供暖,一举两得,能耗受低温的影响要小得多,波动一般不超过15%。
再比如去到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增程车的电机散热会成为一个大问题,系统为了保护电机不至于过热,会主动限制功率输出,导致动力衰减可能达到30%。
而主流的插混车大多配备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有效弥补高原的进气不足,动力衰减通常能控制在10%以内。
更深层次来看,插混在动力储备和系统可靠性方面也更有保障。
当增程车电池电量很低的时候,比如低于15%,如果此时你需要急加速超车,就会发现车子变得很“肉”。
因为那台功率不算大的发动机,既要费力地驱动发电机,又要给电池充电,实在是力不从心,系统只能限制电机的输出功率。
像理想L7,满电时百公里加速只要5秒多,但在低电量时,加速时间可能会延长到9秒,这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是相当危险的。
而插电混动车在并联模式下,发动机和电机的动力可以叠加在一起,能瞬间爆发出最强动力,让你在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
从可靠性的角度讲,插混有发动机和电机两套动力系统,互为备份。
万一电机系统出了故障,发动机还能独立带着车走;反之,发动机有问题,纯电模式也能应急。
而增程车完全依赖电驱系统,一旦电机或者电控出现问题,车子就只能停在原地等待救援了。
最后从长期的使用成本和车辆保值率来看,插混也显示出优势。
增程车的使用逻辑更偏向纯电,鼓励用户每天充电,这导致电池经常处于从满电到亏电的深度循环中,对电池寿命的损耗较大,通常使用八年后,电池容量的保持率可能只有70%左右。
而插混系统则会通过智能的能量管理,让电池电量多数时间保持在30%到80%这个最健康的区间,进行“浅充浅放”,大大延长了电池寿命,实测数据显示八年后的容量衰减可以控制在15%以内。
同时,增程车的发动机因为需要长时间在高负荷状态下运转来发电,其磨损程度也相对更高,长期来看,发动机需要大修的风险比插混的发动机要高出不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