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越野车告别参数内卷,猛士科技赵安履新,引华为“慢变量”打造用户认同新样本,猛士M817上市5小时大定超3700台
新能源智能越野车市场这两年越来越热闹,价格战吵得耳朵都要起茧了,但不少准车主私聊时,还是担心买到只会堆配置、没有长线价值的“伪智能车”。记得前两天,一位专注越野圈十多年的陈哥直言,说他现在看车,反倒不再死磕参数,而是更在意这个品牌未来能不能做大做强、会不会用心对待用户。像最近东风猛士科技新任销售公司总经理赵安的入职,就被圈内不少人关注,不光因为他发微博里提“淬炼慢力量”,还因为他身上有浓浓的“华为用户中心”那股劲——这种路数,或许真能给行业一点新风。
要说赵安的到来不是简单履新,这一点10月17号的练秋湖恳谈会就很能说明问题。当天赵总和猛士总经理万良渝,还有核心投资方,都一起来到上海华为园区,据说是和华为高层“共生、共赢、共享”地聊合作升级。小道消息说那氛围特别开放,比以往更多站在用户视角去琢磨市场,不拧巴。还有投资人打趣,赵总和华为的很多旧同事面对面,互相吐槽“你家的智驾和我们家的越野谁更难搞”。这种高阶版本的交流,显然不是单纯谈技术绑定,反倒透出一种整合生态、共享用户体验的新格局。
猛士和华为的合作,其实从去年2月份签约就埋下伏笔,当时还没多少人注意到,第一步是M817这款搭华为ADS 4智驾、鸿蒙座舱5的智能越野SUV问世。又过了不久,2025年9月东风集团杨青董事长还被拍到和任正非一起在深圳喝茶,那张照片在圈里小小火了一把。阿伟(媒体人,越野粉)私下调侃说,这种级别的大佬见面很罕见,不像以前那种官方套路,这次光谈市场一体化、用户共创,直接把大家胃口吊起来。纵观整个合作轨迹,猛士和华为的绑定,显然已经进入到“大家一起做大生态”,而不是“单打独斗拼技术”的新阶段。
赵安这个人的履历,出了名的拼。他最早从诺基亚做起,横跨华为、美的、安踏,光是华为就11年,旅欧旅行都有过,最有趣的是他在华为做终端全球平板PC部长时,经常凌晨带着团队“熬夜盯参数”,但微博上又时常唠叨“徐徐图之”。这两年讲“慢变量”、“用户为本”,看起来像自我感悟,实际上还是被华为那套“长期主义”影响深了。安踏时期,有个小插曲,有同事开玩笑说,“老赵跟华为时一样轴,好几个项目直接套用那套‘用户需求反推策略’”,结果海外业务和中国区一起搞上去了。现在回过头看,这种跨行业活法,正好和当下智能越野赛道“要拼体验不怕慢”的新趋势对了口。
说到猛士的技术和市场“强弱项互补”,其实越野圈都明白。万良渝总是把控技术和制造,浸泡在研发、供应链那一摊;赵安则一来就显露出用户运营和高端品牌打造的野心。特别是最近猛士销售团队调整,内部会议里,还专门讨论怎么用华为“渠道深耕+运营用户”那一套,把猛士的潜在群体抓出来。小区老李就说刚换了M817,4S店试驾时被销售顾问安利“华为智驾+军工底盘”,结果试了试果然不赖。他还特别提到了万良渝和赵安全程跟进用户反馈,做得细致,像极了华为售后那种钻牛角尖的认真。
再说猛士M817,多少有点智能越野车“样板”那味道。上市当晚朋友圈刷屏,一下子5小时大定超3700台。小王(90后越野新手)回忆,他当时抢到名额,两天都没睡好,隔三岔五查订单动态。其实M817最吸引他的,不光是配置拉满,更是那种“全栈华为技术+猛士越野基因”结合出来的独有体验。像很多业主说的,“有了华为智驾,越野路不怕突发,有了猛士底盘,城里开也稳”,这种“互补性”,是市场别的品牌一时半会补不上的。小王那句:“以前以为智能车就拼AI芯片和车机速度,现在才明白,做越野还得看整套品牌的用心”,反复让我记忆深刻。
猛士和华为共创的故事,远远不止技术融合,还慢慢渗透到用户社群、渠道建设,甚至未来产品共创生态的新打法。圈里有分析师提醒,智能越野下一个阶段,不光是拼哪家智驾厉害,也要看谁能拉住一群死忠用户,把品牌做成“陪用户成长”的长期伙伴。赵安和万良渝“一个带队冲销售,一个死磕技术”,这种“双核驱动”是真正抓住了长远价值。你如果最近刚好在看越野智能新车,可以参照M817的做法——别只看表面配置,多比较品牌对“用户体验”的承诺和长线运营能力,或许能避开一波短视“内卷”坑。
写到这里,我觉得猛士和华为这场练秋湖秋日约会,还真有点像汽车行业“慢变量逆袭”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但求稳,为未来生态竞争打好地基。未来几年,国内智能越野市场或许还会变脸,但那些真心做品牌的玩家,以及敢于用时间换用户价值的管理者,才更值得等待。如果你对这套“慢变量+双引擎”的故事有共鸣,记得把这篇分享出去,让更多人避开盲目选车的坑,也欢迎你用留言和经验“补全”这个新趋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