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哪吒”倒在路口,旁边围了一圈人,有的叹气,有的摩拳擦掌,仿佛下个片刻就要把它扶起来继续冲刺,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新势力车企,到底有多大机会真的“复活”,而不是再来一次轰轰烈烈的烟花秀,昙花一现,然后徒留唏嘘?
这事还真不好下定论,咋看都像是在上演现实版“活着的都能翻盘”,但仔细一算账,背后藏着的矛盾比剧本还复杂:一方面,谁都渴望新时代弄潮儿重归舞台,毕竟谁不想本土新能源品牌多争点气?可换个角度,你会发现,各路好汉其实都背着一屁股烂账,投资人好不容易来一个,提着大把银子又不敢轻易下场,怕的不是“狼”,而是自己栽在坑里。
现在话题抛出来,谁来解密:中国车市到底还给这些倒下又想站起来的新势力留了多少生路?就像大家频繁上网冲浪的时候会问:“有没有人来点靠谱分析?到底哪吒、威马、高合这一批能不能活下来?还是走一遭‘复活竞速赛’,最终都变成僵尸车企——明面上活着,实则没啥灵魂?”
有人嗅到了一缕曙光,也有人只看到更深的财务黑洞。8月11日,哪吒汽车的关联方合众新能源直接遭“失信”标签,瞬间把这个故事的希望值打了个折。可人家还没死透,管理人一声令下,招 募重整投资人,保证金门槛拔高,到5000万起跳,最后还得缴纳1亿投资保证金。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就像玩斗地主,直接干到王炸了。你以为门槛高到天上去,结果一周时间,竟然聚拢了69个意向人,看的我有点出乎意料:有人真愿意站队哪吒,不怕浑水摸鱼甚至烂尾?还是资本的嗅觉就是敏锐,哪里都能挖点金子出来?
不过,别忙着感动,这里面的“坑”还不少。哪吒三年亏了183亿,债有多少目前谁也说不清,两眼一抹黑。债权申报还在走程序,九月底之前都悬着——听管理人说,得后续债权人实际申报,再管理人的审查、债权人会议的核查,最后还要法院裁定。每一步都是关键节点,想要一锤定音,哎,没那么容易。
玩金融的人都懂,看热闹归看热闹,真正下场、敢打赌的绝不只图热闹。其实每家“造车新势力”都拿出了自己的“活命法宝”,有的靠政府,有的靠外资,有的靠拍脑门,也有的拼渠道,各种奇招横飞,谁也不甘心把自己彻底拍死在沙滩上。比如威马汽车,破产两年后终获接盘侠,深圳翔飞二话不说签了投资协议,温州基地重新开工,大有一雪前耻的意思;高合汽车则是中东金主“跳票”,六亿美元说好的没到位,企业重组卡了壳——这种剧情,真有点像小品翻车现场,观众干着急,演员也快撑不住了。
其实搞投资的人都懂,这事情怎么快起来,怎么解决拖延症,才是真的活命关键点。增量资金、债务削减、供应链重启……一切拼的就是速度和效率,你慢一步,别人就把市场抢走。可是话又说回来,就算能熬得住,复活后也只是在行业中下游混口饭吃。中国车市竞争有多激烈?那是“能撑到明天都算英雄”,说做大容易,真的是开玩笑。
再来瞅一眼哪吒的“复活现实版”。6月中旬,浙江嘉兴中院入局,指定三家律师事务所当管理人,直接接管了重整事宜。随后,合众新能源不停发公告,预招募投资人就是摸底:到底还有谁愿意给哪吒“续命”?其实刚进破产程序时,大家心里都紧张,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敢来硬碰硬。管理人自己也说,前期就是试试水,看资本市场还信不信哪吒汽车。
而且报名并不简单,能过管理人的关,才能做尽职调查。想看的细项多,债务、资产、供应链、技术、工厂,一个都少不了。此时的合众新能源还算家底健全,浙江桐乡地块350亩,配套工厂、零部件基地、海外生产线(啥泰国、印尼都有),还有不少自研知识产权和哪吒注册商标,一副全面开花的架势。啧,数据好看,有些“门面”,但是不是金子,得看投资人的眼光和胆量。
据说,阿里拍卖平台的“哪吒汽车母公司重整”项目已经吸引了上万次围观,69个分明有备而来。门槛提了、赌注加了,投机选手少了些,却还有那么多人来,难道大家真的对“品牌+资质+产能”还抱着一厢情愿?这信号不止一个,除了资本认资值残存,而且地方政府也期待借此清理掉水鱼买家,把真正能推动产业落地的人留下。
别忘了,哪吒可不是新丁。2017年拿下发改委批文,年产5万电动车的项目开工,工业和信息化部也给了牌照。如今业内“双资质”稀缺得跟限量版飞天茅台一样,想到这,谁不动心?可再稀缺,市场不会撒谎,实力才是硬通货。
流程在推进中,投资人排队、协议签署、法院全程跟进,每一步都耗费时间精力。正常逻辑下,哪吒要实现复活,大致得六到九个月,遇到债权组表决、国资审批往后拖,甚至拖到一年半都说不准。市场从来都是逼着人往前赶,谁能熬过这个周期,谁就能在牌桌上再发一把牌。
合众新能源也拼了命提升自身“续命指数”。桐乡工厂不歇业,常态化在岗140人负责设备维护、产线调试、物料系统升级,把底子打牢;上海总部大部分还是居家办公,但重要部门——研发、财务、海外市场,都在建立线上线下的协同机制,不停刷存在感。与此同时,管理层跟全国300多家经销商死磕,线上线下加速重构销售网络,生怕变成空中楼阁。
高合那边怎么了?看着也快复活了,却被六亿美元搅黄了。加拿大的EV Electra控股69.8%,创始人Jihad Mohammad直接高调宣布:“已经买下高合了”,重组方案有流程,一美元、一美元地砸下去,先放定金,后补全款。但文件格式没对上,迟迟没法变现。支持函签了11家,但格式又不合标准,碎碎念啥时候能凑齐51%以上?商战里,窗口期拖久了,不是别人等你,就是你等别人。
已经过去时高合汽车还没收到钱,整个复活动作就陷在半路上。资本市场不讲道理,冷热交替,沉得住气就有救,下一步怎么走,市场盯着看。
再说威马汽车,这家被传停摆最久的“造车新势力”,现在终于有盼头。上海三中院批了重整方案后,深圳翔飞成了唯一投资人,协议签了,温州生产基地抢修恢复量产,复工倒计时拉响。2025年9月,EX5和E.5车型主打复产,目标年销1万台,冲着2万奔的气势。
“新威马”野心也不小,未来五年,把十款新车、纯电和增程式汽车一起推出来,一路从A00级席卷到C级。2030年想做到百万量产、营收破千亿。政府也不是看热闹,温州专门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配合复工流程,给补贴、给技术更新、给研发推广,都不止是嘴皮子。政策只要到位,企业就有救命稻草。
当然,路不是好走的。福建华策詹军豪说得明白,复活不是“生龙活虎再飞天”,而是得过五道关:钱流不断、品牌再造、技术进步、供应链重塑、消费者信心重建。每个关隘都能把车企拖死,哪怕一步慢半步,也得继续掏钱、继续熬。市场现在打得最凶,“全民智驾”、“价格战”,每一家都像拼命三郎——场面火爆得像直播带货,今天你说降价,明天我说智驾。你还在复活别人早就卖爆了,真的压力山大。
2024年最新数据,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集中度:TOP3已经占51.4%,比上一年多11%;TOP5更是瓜分65.2%,集中度连年上升。机会这东西,是有的,但被龙头收割得厉害。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已经成了“20万以上高端拼技术,20万以下拼省钱”,再复活也只能在主流圈子里砸窄缝。哪吒们要吃饭不难,想再做大就难如上天——大概率会在细分赛道里打转,区域化发展当小老弟,翻身当马云恐怕没戏。
绕了一圈,你发现真相是——复活不是一场“重生秀”,更像是“打怪升级”。每一步都有陷阱,每一关都在拼命,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在做“生存派”,没太多余地去当“冒险王”。资金、技术、市场、供应链、品牌信任,哪一个不是难啃的骨头?等你剥开所有的层层谜团,看见的不是神话,而是一个“拼命三郎”式挣扎:想活下去容易,想活得漂亮实在太难。
你想象过未来吗,“哪吒”们在寒冬中抱团取暖,威马在复产线上埋头苦干,高合徘徊在资本的入口踟蹰不前——没人掉队,就是最大的胜利。活着,就是希望;死了,谁都不会记得你的名字。既有现实的悲壮,也有赌徒的快感,不过最终坐在牌桌上的,还是那些敢于直面危机的人。
说到底,中国新能源车市就像一场马拉松,起步时热闹得很,最后笑到终点的只可能是少数。不是每一家都能“凤凰涅槃”,大多数都是半路被刷,登场时风光,退场时无声。车企们所能做的,就是抢时间、拼资源、抱紧政策的大腿,把自己彻底镶进中国制造的命脉里。至于明天会是啥样子,只有坚韧不拔、不怕踩坑的人才配拥有发言权。
说到这儿,不禁想问:你们还看好哪吒们真的活下去,还是觉得复活就是场表演?留言聊聊,谁才是你心目中的最后赢家?!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