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现在买车,大家还觉得是不是得点名气?是不是越贵越体面?是不是开出去就得让人多看两眼?但我打卡过汽车圈这么多年,真该劝一句——别再被那些玄妙的附加属性绑得死死的了。
咱们普通人买车,多半就图个方便。说到底,车不就是让你出门少走点路,风吹雨打不沾身,方便快捷又不用担心早八地铁人满为患罢了。这么一琢磨,身份象征那套,不知什么时候就成了过去式。
翻翻历史,上世纪汽车刚上市那会儿,敢买、能买、愿买的,可都是一等贵族,手里头没点家底,谁敢琢磨这个新潮玩意儿?但迅速追赶的生产流水线来了,一下把车价拉下了神坛,街头巷尾都能见着。可你别以为这样就彻底平民化了,品牌依旧有高低贵贱,车主们照样喜欢拉出一堆清单:普通的、豪华的、超豪的,甚至一款车都有啥“高性能”、“独家定制”、“限量版”等等,分门别类,细到让人头晕眼花。
有时候,一些人哪怕银行存款见底了,也会死磕着牌子,要的是那种“看得见的体面”。表哥表嫂还真干过这事,为了买个大logo的车,贷款背上好几年,只为了小区停车场能“亮个相”。但时代是变化的,把车当金光闪闪的地位标志,叫那帮新势力车企看了都要笑出声来。
来,先掰开车子的“奢侈品属性”说说。这块其实已经是逐渐没落的IP了。尤其是新能源车卷起来这几年,你看看市面上的车型,品牌那点“门槛”都快要踩烂了。
奔驰、宝马这类老牌制造商,从最初就学会了分类管理,什么乘用车、商用车、高端豪车再到超高端,分出老头老太的A级、上班族的B级、小老板的C级、稀有得像熊猫一样的D级;一看车型,仿佛看社会等级,能用哪个车,似乎就代表生活在哪一阶层。
但现在呢?新势力品牌一出,就是大杂烩。什么配置都推得顶尖,用户覆盖面极广,打工人、老板娘、高中生,甚至退休“老头乐”,各路人马都能用得舒坦。你说社会阶层明显吗?再也没有那种“一辆车,鉴别谁是老大”的旧有套路了。
国货品牌这两年也是拼了命地攒心思,深知本地人的办事风格。真不用怀疑,这类新派企业不光懂制造,还知道“靠嘴吃饭”。谁家没在自媒体上看过几个爆款发布会?每次新车发布,跟开演唱会似的,创始人亲自上阵,煽情得很,粉丝疯狂转发,仿佛真能“用发布会把车卖光”。
有人说,这就是套路营销。其实倒未必全是忽悠。自媒体环境下,老板上台比明星还会说话,配合场景、故事、科技感,引导着观众在情绪波峰上做决定,不少人真就一边点外卖一边下了定金。不得不服,这功夫真不是每个传统车企都懂的。
不过啊,我倒觉得,对附加属性下狠手的,还得是价格。十几年前,你要想买个什么座椅通风、主驾按摩、电动尾门、智能语音听懂人话。甭说了,妥妥百万级豪车标配,普通人就算攒够了首付,也得问问“真有必要吗?”可这一年,两年下来,新势力把这些都变成“常规操作”。
再看看蔚来ES8,都说新款一上市,配置拉满,价格却让人怀疑是不是贴钱卖车。智能悬挂、长续航包、电池快换、后排独立空间,一个接一个往车里加,售价却和主流中型SUV差不多,有时候甚至没有什么虚高的溢价。还不只是蔚来,理想、小鹏、深蓝那些车企的套路也一样,卷得价格一降再降。
你说这种情况下,谁还在乎车标那几个字母是不是高级的?只要配置高、体验好、价格不离谱,该谁买谁买。甚至路上碰见哪款新电车,人家压根不看车标,关注指尖滑滑屏,能不能自动泊车,能不能一键启动、远程空调。似乎又回到了最原始的“用车本能”——能用,能跑,别出错。
当然,也有人觉得过分平民化会不会让豪车彻底没了存在感?其实也难说。身边不少朋友哪怕家里出得起钱,但真正买车的时候更倾向考虑性价比,而非品牌。车已经沦为代步,附加值和身份光环变得不那么重要,谁还死磕那面logo?谁还天天自我暗示“我是尖儿上的角色”?
有句话我特别认同:车最本质的属性,就是能把你安全方便地送到目的地。那些几十万就能享受的顶配配置,本质就是好用。你说有什么身份标签吗?有,但已经离主流生活越来越远了。
而一旦把价格门槛降下去,买车这件事变得特别实在。工薪族可以选新能源、可以考量续航、甚至可以去二手市场淘精品。豪车品牌还在强调高端,但大量普通人已经不再追捧,不再把“标”看作荣耀证书。有的甚至在电车累计销量数据后,豪华品牌还得靠降价清库存,车市神话慢慢消退。
讲个身边例子,小区里新换车的邻居,前几年死磕着宝马、奥迪,觉得“家里得有块牌子才算体面”。到了今年,人家直接上了深蓝新出的新能源款,大家一看,全车智能屏、自动辅助驾驶、价格比之前那辆还便宜不少。邻居说得好:“车啊,就得趁着科技快,别死抱着一块牌子不放。”
再看买车群体里头,各种需求都有。有人要省钱一步到位,有人只认技术创新,有人看重实用性、安全性,也有人只是喜欢新鲜感。配置越多,反而让人思考:是不是选多了,心里也更清楚,身份那套早不是最优先考虑的东西。
好多人还在兜兜转转“到底买啥车才能撑场面?”其实你仔细琢磨,这场面早晚得让科技给推倒。慢慢地,智能座舱、远程升级、无感唤醒这类“黑科技”,反而成了新一轮“攀比点”,谁都想体验一把,牌子名称反倒次要得很。
说白了,咱们都活在了“配置爆炸”的年代。哪辆车不是一身科技武装,甚至有些功能“我都没想到我会用”,厂商还在不停宣传。实际去买车,多数人就想“我多花的钱,能不能真给我带来便利”,而不是给别人的面子撑个场。
另外一桩,就是发布会营销。新势力品牌老板“自带流量”,会说话、懂煽情,直播间买车变成了饭后谈资,谁开的发布会霸榜热搜,谁就抢占顾客心智。有点像演唱会抢票,气氛到位了,定金都不是事儿。理论上说,这也属于社会沟通方式的进化吧。
也有粉丝死忠于某个品牌,觉得老板说话就是“金句”。但你真让他们回头细想,哪次买车不是看配置、盯价格?品牌忠诚度提高没错,但这个忠诚变得很实用、很务实,不再只是为了拎包进出高档会所。
写到这里,其实咱有个小疑问:汽车附加属性真的消失了吗?也不至于。只不过,大众审美变了、生活需求变了,市场一降价,附加值弱化,这才让大伙醒了,“不用再为面子买单”。
你说豪车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当然还是有,但不再是一刀切的身份象征。想买买,别强求,别掏空家底守着一块logo。用得舒心、买得放心,才是当代主流买车逻辑。
这几年行业里最火的几个议题——汽车早不是身份标签,附加属性不断缩水,性价比当道。说这些,不是贬低谁家牌子,而是帮你看清趋势,别再让附加属性绑架预算。
买车就是工具选对了事。安全、性价比、配置实用,才是一切的根本。至于品牌光环,早让新势力和创新科技“重新洗牌”。
咱的经验就是:市场卷得越狠,有些套路越透明。你买车别急着认牌子,看清自己需要什么,才是省心又靠谱的做法。
别再为那些附加属性狠狠地砸下辛苦钱。
跟你聊到这里,真想问问:如果下次买车,你还会在意“那几个字母、那个logo”吗?配置和体验才是王道,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决定买车时,最看重什么?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