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跑网约车还能倒贴钱?”最近,一份关于网约车司机收入和平台抽成的调研报告炸开了锅,直接把“网约车司机负抽成”这个话题顶上了热搜。 这年头,平台抽成大家见怪不怪,可倒给司机钱是怎么回事?难道太阳真要打西边出来了? 这份由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抽丝剥茧地揭开了网约车平台抽成的“潜规则”。他们走访了多个省市,收集了5417份网约车司机的调查问卷,发现抽成中位数是18.8%,大部分司机的抽成比例都在18%-20%之间。
当然,也有极少数“幸运儿”,0.45%的司机抽成低于10%,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有0.059%的司机遇到“负抽成”,也就是说,司机赚的比乘客付的还多! 这究竟是咋回事儿?难道平台疯了,开始做慈善了?其实,这背后是平台为了抢占市场、刺激消费,不惜血本砸钱补贴。
尤其是在供需失衡的时候,平台会发放大量优惠券吸引乘客,或者重金奖励司机出车。 这样一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司机就能享受到“负抽成”的福利了。
不过,这种好事儿也不是天天有。 报告显示,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的平均抽成是14%。
而且,平台的抽成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像“变脸”一样,随着供需情况、订单匹配难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波动,说白了,就是一种精细化的市场调节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超过七成的司机都知道可以通过透明账单了解收入和抽成比例,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司机不经常查看或者压根不了解抽成账单。
他们对抽成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于和其他司机“吐槽”、与乘客“尬聊”或者网络上的只言片语。 这样一来,负面信息很容易被放大,形成“抽成太高”的群体印象,就像在一个封闭的“回声室”里,大家互相强化着彼此的偏见。
更扎心的是,司机们往往只记得“钱少了”的体验,而忽略了补贴增加收入的阶段。 就像“恋爱脑”一样,只记得对方的不好,却忘了曾经的美好。
这种认知偏差,让“抽成偏高”的印象更加根深蒂固。 那么,网约车平台为啥要抽成呢?难道真的是为了“割韭菜”?报告指出,网约车抽成背后,除了司乘补贴,还包含了算法调度、系统维护、支付结算、客服仲裁、保险理赔、合规税费等各项成本。
每一笔订单,都可能触发十几条业务链和服务措施,这可不是简单的“牵线搭桥”,而是处理线上线下复杂运营的基础设施。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约车平台的抽成,不等于利润。
抽成问题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利益分配,而是新经济形态下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保障的复杂课题。 说白了,网约车平台就像一个“跷跷板”,一头是司机,一头是乘客,平台要做的,就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只顾着让乘客“爽”,那司机肯定不干;反之,如果只顾着让司机“赚”,那乘客肯定会“跑路”。 如何才能让司机体面就业,让行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还需要平台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司机的话语权。 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乘客,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出行环境。
网约车“负抽成”的出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网约车行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公平和保障。
只有真正实现司机和乘客的双赢,网约车行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那么,在你看来,网约车平台应该如何平衡司机和乘客的利益呢?平台抽成多少才算合理?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