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比亚迪和它创始人王传福的一段插曲,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在不久前的一次股东大会上,王传福这位在中国商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企业家,在发言时竟然几度情绪激动,声音哽咽。
他对着在场的股东和媒体说,比亚迪就是他的生命。
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一个把企业做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位置的成功人士,到底有什么事情能让他感到如此委屈,以至于在公开场合难以自持呢?
大家都在猜测,是不是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受到了同行的攻击?
还是有别的不为人知的巨大压力?
随着比亚迪不久前发布了最新的财务报告,一些数据似乎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的一角,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企业家的“狠”劲儿到底体现在哪里。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不能只看比亚迪卖了多少车,赚了多少钱,更要看它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根据公开的财报数据显示,比亚迪的经营状况可以说是非常健康的。
以2023年全年为例,公司总营收超过了六千亿元人民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达到了三百亿元,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八十。
这样的成绩单,无论放在哪个行业,都足以让经营者和股东们感到骄傲。
它也直接粉碎了外界一些关于比亚迪“靠降价亏本赚吆喝”的传言。
从财务角度看,这是一家盈利能力很强、并且在高速增长的企业。
然而,真正让业内人士感到震惊,也可能是王传福内心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另一个数字:研发投入。
在2023年,比亚迪全年的研发投入总额接近四百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公司辛辛苦苦一整年,赚到手的净利润大约是三百亿,但它在技术研发上的花费,却比赚到的钱还要多出近一百亿。
这种“利润赶不上研发投入”的现象,在商业世界里是极其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违背了许多成熟企业的经营逻辑。
我们可以拿一些大家熟悉的公司来做个对比,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比亚迪的选择有多么“另类”。
比如全球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它的产品溢价能力非常强,通常一个季度的净利润就能达到研发投入的两倍甚至三倍。
国内的汽车同行们,也大多遵循着相似的路径。
比如吉利汽车,在2023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是七十多亿元,而净利润则超过了九十亿元;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是四十多亿元,净利润则有六十多亿元。
不难看出,一个普遍且被资本市场认可的模式是,企业首先要确保盈利,然后再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入到未来的研发中去。
这是一种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更容易让股东们满意。
但比亚迪走的却是一条完全相反的路。
它似乎把技术研发放在了比短期利润更重要的位置上。
这种“倒挂”的现象并非偶然,回顾前几年的数据,2021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只有三十多亿元,但当年的研发投入却高达一百六十多亿元。
这种不计成本地投入技术研发的战略,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王传福需要不断地说服董事会和股东们,让他们相信这种牺牲短期利益换取长期技术优势的做法是正确的。
外界的质疑声也从未停止过,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先稳稳地多赚点钱呢?
非要做这个特立独行的“异类”吗?
这种长年累月顶着压力、坚持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所带来的孤独感和不被理解的委屈,或许才是让他在股东大会上情绪波动的重要原因。
那么,比亚迪为什么要这么“狠”,非要坚持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呢?
答案其实就藏在它的产品和市场策略里。
这些巨额的研发资金,并没有白花,而是转化成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生态。
从早期的刀片电池,彻底解决了新能源车主对电池安全的焦虑;到DM-i超级混动技术,让车辆在不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极低的油耗,再到后来的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比亚迪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一些让市场感到惊讶的“黑科技”。
最近,这种技术迭代的速度还在加快。
比如它推出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还有那个可以在车顶起飞的“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甚至在智能泊车功能上,比亚迪敢于做出“出了剐蹭事故由厂家负责”的承诺。
这些举动,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当一个行业领头羊以如此快的速度奔跑时,后面追赶的人就会感到非常辛苦,甚至会产生怨气。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批评比亚迪,说它带头“内卷”,破坏了行业原有的节奏和“规矩”。
除了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比亚迪还在另一个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发力,那就是售后和维修领域。
它率先将过去主要用在燃油车上的磷酸铁锂启动电池做成了全系标配,这种电池寿命更长、成本更低,为车主省下了一笔更换费用。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一直在努力降低车辆的“零整比”。
所谓“零整比”,通俗点说,就是把一辆车的所有零部件拆开来单独卖,其总价与整车售价的比值。
这个比值越低,通常就意味着修车换零件的费用越便宜。
很多豪华品牌的零整比可能高达百分之五百以上,而比亚迪的一些车型已经做到了百分之二百以下。
同时,它还将日常保养的费用控制在了一个非常亲民的水平。
这些做法,虽然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用车成本,但却直接触动了那些依赖高价零件和维修保养来获取利润的传统4S店和修理厂的利益。
当大家都习惯了在售后环节赚钱的时候,比亚迪这种“自断财路”的行为,自然会招来不少非议和敌意。
所以,当我们把这些点串联起来看,就不难理解比亚迪所处的境地了。
它就像一个执着的理工男,不太会说华丽的辞藻,也不屑于讲动人的品牌故事,只会埋头钻研技术,想方设法地造出性能更好、更安全、更可靠,同时用车成本又更低的车。
从仰望U8展示的原地掉头、水上行驶等极限能力,到腾势Z9 GT刷新世界纪录的麋鹿测试成绩,我们能看到它对技术和性能的极致追求。
这种“硬核”的产品理念,或许不符合所有人对“豪华”或“潮流”的定义,但它实实在在地满足了最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一辆好用、耐用、对得起价格的代步工具。
很多人感觉,在网络上,比亚迪的声量似乎与其巨大的销量不太匹配,甚至在一些争论中“打不过”那些销量远不如自己的品牌。
这或许是因为,比亚迪的用户群体,更多的是那些在生活中默默奋斗的普通人。
他们可能是每天精打细算着通勤成本的上班族,也可能是想为家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出行环境的家庭支柱。
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上的“口水战”中,他们更习惯用自己的积蓄,为自己认可的产品投上信任的一票。
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构成了比亚迪销量的坚实基础。
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来看,比亚迪这种不惜代价投入研发、持续推动技术平权的做法,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家企业自身的成败。
正是因为市场上有了这样一条充满活力的“鲶鱼”,它不断地搅动着池水,迫使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打起精神,拿出真本事来应对竞争。
这种竞争最终会转化为技术更快地进步、产品更好地体验和价格更合理地回归。
因此,即使你最终没有选择比亚迪的汽车,但作为一个消费者,你很可能也享受到了它所带来的行业整体进步的红利。
或许,这份对整个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才是对比亚迪和王传福所承受的压力与委屈的最好回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