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又上热搜了,但不是因为好消息,而是又一次延期。
原本计划在2025年11月完成第三代设计并开发布会,现在官方确认,要推迟到2026年第一季度。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跳票了。从2018年首次亮相到现在,Optimus就像一个永远差“最后一公里”的项目,每次眼看要落地,总被某个技术细节绊住脚。
而这次,绊倒它的,是一只手。
不是比喻,是真的“手”:机器人那只用来抓东西、递东西、分拣快递的灵巧手。
据供应链消息,这只手单只成本超过6000美元,折合人民币四万多元。
更夸张的是,它在实际测试中,寿命只有六个星期。
也就是说,你花四万多买一只手,用一个半月就得换新的。
如果算上其他易损件,一台Optimus一年光换零件就要花将近10万美元:
这笔钱,在美国能雇两个熟练的汽车装配工。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类的手,到底有多难模仿?
我们平时可能没太注意,但人的手是自然界最精妙的工具之一。
有27到28个自由度,小拇指看似没用,其实对握力分布、稳定性至关重要。
手指能感知温度、压力、纹理,还能在不看的情况下完成穿针、拧瓶盖、弹钢琴等复杂动作。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手会自我修复、自动调节力度、疲劳了还能休息。
而机器人呢?
它没有神经,没有肌肉,所有动作都靠电机、齿轮、腱绳和传感器硬堆出来。
特斯拉的工程师们发现,要在手掌那么小的空间里塞进22个驱动单元、柔性电子皮肤、微型丝杠和散热系统,简直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结果就是,电机一运转就发热,腱绳用几次就老化断裂,电子皮肤一摸东西就磨损。
这些问题单独看都不算致命,但叠加在一起,就成了量产路上的拦路虎。
马斯克自己也承认,Optimus的工程难度“比Model X高,但比星舰简单”。
这话听着像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实话。
造电动车,至少方向盘、轮胎、座椅这些部件都有成熟的供应链。
而人形机器人,7000多个零件里,大部分市面上根本没有,全得从头设计、从零验证。
特斯拉不得不自己研发电机、减速器、控制芯片,甚至触觉传感器。
这种“垂直整合”听起来很酷,但代价就是进度慢、成本高、问题多。
更麻烦的是,灵巧手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是经济问题。
6000美元一只手,意味着整台机器人的成本结构严重失衡。
有行业数据显示,目前高端灵巧手占整机成本的25%甚至更高。而触觉传感器又占了手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
一个指尖传感器单价高达3600元人民币,五根手指就是近两万。
这种成本结构,别说进工厂,连实验室都用不起。
特斯拉当然知道这点。
所以这几年,他们一直在尝试各种技术路线:从外置电机到内置空心杯电机,从涡轮 蜗杆到腱绳传动,从刚性结构到柔性电子皮肤。
每一代都在试图平衡灵活性、耐用性和成本。
但现实很骨感:要么太贵,要么太脆弱,要么动作太慢。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并没有因为手的问题就停摆整个项目。
据供应链透露,他们从今年9月开始,已经恢复零部件采购,并开始生产“没有手的Optimus”,每周产能超过200台。
这些无手机器人身体,可能是为了提前验证行走、平衡、视觉识别等其他模块,也可能是为明年那场“必须惊艳”的发布会做准备。
毕竟,马斯克对Optimus的期望极高。
他不止一次说,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产品”,因为它解决的不是某个具体任务,而是“通用劳动力”问题。
换句话说,他想造的不是一个只会拧螺丝的机械臂,而是一个能像人一样在任何环境中干活的“数字工人”。
这个愿景本身没问题,但实现路径太陡峭。
目前,Optimus在工厂测试中的工作效率只有人类的20%到30%,个别简单动作能达到60%。
这意味着,即便它能24小时不休息,综合产出也不一定比得上一个正常工人。
再加上高昂的维护成本,企业根本没有动力去替换现有劳动力。
当然,特斯拉也不是孤军奋战。
全球范围内,Figure AI、波士顿动力、优必选等公司都在做人形机器人。
但大家普遍卡在同一个瓶颈:
上半身,尤其是手和臂。
因为下半身主要是行走和平衡,算法和硬件相对成熟;
而上半身要完成精细操作,对感知、控制、材料的要求呈指数级上升。
中国的一些初创公司倒是在尝试另辟蹊径。
比如有团队通过腱绳+V型连杆的机械结构,实现“被动自适应抓握”,不需要每个手指都装电机,就能抓起不同形状的物体。
还有公司把触觉传感器数量从几十个压缩到几个,靠算法补足感知缺失。
这些方案虽然牺牲了一部分灵活性,但成本能降30%到40%,寿命也更长。
这或许才是人形机器人走向实用的关键:
不是一味追求“像人”,而是找到“够用就好”的平衡点。
回到特斯拉,他们的策略很明确:
先做出一个技术标杆,哪怕贵、哪怕不稳定,只要能展示“人类级别的灵巧性”,就能吸引眼球、拉高估值、稳住投资者。
然后再通过大规模量产摊薄成本。马斯克预计,当Optimus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单台成本可以压到2万到2.5万美元。
这个数字听起来合理,但前提是手的问题必须解决。
否则,就算身体造得再快,没有手的机器人,终究是个“半成品”。
现在的问题是,时间不多了。2026年是特斯拉定下的量产元年,也是马斯克薪酬激励方案中的关键节点:
10年内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是他拿天价奖金的前提之一。
资本市场盯着这个数字,竞争对手也在加速追赶。
Figure AI已经和宝马、亚马逊合作测试机器人,优必选的Walker X也在多个场景落地。
特斯拉不能再靠“未来可期”讲故事了。
它需要拿出一台真正能干活、算得过经济账的Optimus。
说到底,人形机器人不是炫技的玩具,而是要进入真实世界的工具。
工厂老板不会因为机器人会打太极就买单,他们只关心:
能不能省人工?
能不能提效率?
能不能少出故障?
Optimus现在离这个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它的每一次延期,每一次技术调整,其实都在为整个行业探路。
灵巧手的难题,不只是特斯拉的难题,而是所有人形机器人厂商共同的挑战。
谁能率先在成本、寿命和性能之间找到最优解,谁就可能成为这个新赛道的领跑者。
马斯克常说,最难的部分不是想象未来,而是把未来造出来。
Optimus的手,就是那个“造出来”的最后一道坎。
跨过去,或许真能开启一个新纪元;跨不过去,就只能继续在PPT和演示视频里打转。
眼下,全世界都在等那只手:一只既便宜又耐用、既灵活又可靠的手。
它可能来自特斯拉,也可能来自某个不知名的中国实验室。
但无论谁先做出来,都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又近了一步。
而在这之前,我们不妨对这类技术多一点耐心,少一点 hype。
毕竟,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口号堆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螺丝、一根根腱绳、一次次失败后的重新设计,慢慢磨出来的。
特斯拉的Optimus还在路上,手的问题还没解决,但至少,它让我们看清了一件事:
人类的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了不起。
而要造出一只配得上“人形”二字的机器手,可能比登月还难,至少登月不用抓鸡蛋、递爆米花,还得保证不碎。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