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销量涨了,成本降了,用户更爱舒适体验

早高峰的停车场,残雪未化,白色理想L系列“嗡”的一声点火,车主习惯性地插上充电枪,手机APP还没更新电量,已有导航推送“长春到哈尔滨”自驾攻略。手机另一端的好友刚买了某知名纯电SUV,正咬牙算着沿途每个充电桩的“排队排名”。同样的价格,不同选择。“增程是落后技术”,外头喊了三年,这边却在静悄悄地数钱。

谁说市场是技术理想的游乐场?其实是用户焦虑的修罗场。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国内增程式车型销量突破98万辆,同比暴涨82%。理想、问界、深蓝这些新势力靠增程车型赚到手软,大众、丰田这样的“老油条”,也放下身段悄悄布局。拆过十二套增程系统,见过增程器烧红色火苗,也摸过电池包的温度传感器,直到车企集体押宝增程的这一刻,我才明白,这不是技术的被迫将就,而是成本核算后的老辣算计。

如果你是车老板,会怎么赌?堆技术,还是赌用户?车企的算盘很简单——用户需要的,不是最牛的技术,而是最顺手的体验。

复盘一遍增程的走红路径:它从不是最优生,却是最适合中国用车环境的“80分学生”。每天35公里的通勤下,40度电池就够遮风挡雨;每年有那么几次假期奔袭千里,增程器带着50升油箱登场,油加满,补能五分钟,从北京直接开进上海,纯电车主还在充电站和陌生人闲聊人生。

纯电车在北方进入冬季“半价秒杀”模式,续航狂掉一半,比春节抢火车票还刺激。可增程有发动机当“热水袋”,续航下跌幅度比博主的发际线还温柔。有人说增程拖拉机声能叫响一条街,没错,那是五年前。别忘了汽车行业的“长江后浪拍前浪”,1.5T米勒循环、直喷、隔音玻璃……这些配置升级后,现如今增程车的噪音数据已经和图书馆差不多。现实的无情,有时比拖拉机还噪。

技术不过关,用户不会买账。体验不极致,用户更愿拍桌。但如果两分热度就能解决十分焦虑,绝大多数人不会为“像素级极致”买单。78%的增程车主都认——“被无焦虑体验撩到了”。说人话:不是最强,却是最舒服。

回头看看车企的账本,志不在技术炫技,而在精明“省钱密码”。电池是裁员都不敢裁的成本大头,一辆增程车用40度电池包,只花四万多,而同级纯电直接干到8万。等于一辆车省出一套儿童安全座椅的钱还能换几次好轮胎。动力系统“去繁就简”,不用杂糅混动的行星齿轮,直驱加减速器,97%的传动效率,装配车间的师傅都说省心。盘算一下,增程一套动力下来,比插混便宜三万出头,比纯电便宜五万起步。“降本增效”,这几个字在车企财报里比税号还性感。

增程车销量涨了,成本降了,用户更爱舒适体验-有驾
增程车销量涨了,成本降了,用户更爱舒适体验-有驾

不止如此,增程的技术路线不挑剔。一套电驱平台“身兼数职”,想做主流纯电,略微改动就是增程。更别提,增程版本零部件高达85%共通,研发周期比混动省了20个月。行业都在“百团大战”,拼的不就是烧钱的速度与输血的耐力?

这里还藏着另一层机巧——对政策的灵敏把控。绿牌,免购置税,一辆增程车直接省出2.6万元。新政策对续航门槛收紧,恰巧将小电池骗补挡在门外。对传统大车企,增程积分直接顶俩纯电微型车,双积分压力顶得住,还能遮掩燃油车那一点“卡脖子”的尴尬。

差异化竞争几乎写在了增程的骨架上。纯电圈打到贴地飞行,增程在边缘市场“广积粮”,别人卷大城市,它深耕县域、小镇青年。据说深蓝的增程车,县域市场销量超过总量六成。你看,小城市没有慢充桩,但从来都不缺汽油。聪明的办法不是让所有人改习惯,而是让产品去适应懒人本性。

“过渡技术”这顶帽子天天有人扣,但行业现实比帽子还大一号。全国快充桩才十万根,三公里快充圈没人敢打包票。固态电池?至少又要扯十年大旗。增程车用的正是“短平快”这一招。用4、5年的时间尺度,把过渡性抻成“阶段性最优解”。不是技术认怂,是务实地抓住了燃油、纯电、政策和人心的交汇点。

你可以说,这是一场集思广益、绝处逢生的商业投机。可你细想,等到增程器热效率突破45%、电池又降本三成,谁还会在乎它的“过渡”标签? 商业世界不迷信光环,结果最有说服力。

有句话说得好,技术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它能定生死,但也许从不追求最浪漫的答案。增程式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新时代的常驻玩家?你有没有被这场商业“心理战”左右过自己的选择?欢迎来评论区认领自己的立场,没准你比我的推理更冷静准确。

增程车销量涨了,成本降了,用户更爱舒适体验-有驾
增程车销量涨了,成本降了,用户更爱舒适体验-有驾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