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骗了!新能源车大降价背后的三大“套路”,你看懂几个?

朋友们,这个世界越来越魔幻了。

一边是小区楼下那家总在涨价的猪脚饭,连加个蛋都要犹豫半天;另一边,却是那个曾经让你觉得高不可攀,动辄二三十万的新能源车,价格跟坐了滑梯一样往下出溜。

就在最近,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数据出来了:今年9月份,新能源车的平均价格,六年来头一回,干到了16万以下。准确地说,是15.8万。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那个曾经被吹上天,号称要颠覆百年燃油车工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诗与远方的“电动爹”,在价格上已经开始向“燃油小老弟”看齐了。

你以为是车企们良心发现,终于决定让利于民,共建和谐社会了?

别天真了。商业世界里没有慈善家,只有求生者。这场看似消费者狂欢的降价潮,背后是一场血淋淋的“饥饿游戏”,车企们不是在降价,是在流血求生。

你看,消息灵通的销售们早就开始行动了。智己的销售会悄悄告诉你,现在买L6,现金优惠直接给你拉满,预付款还能膨胀成一笔巨款。阿维塔那边更狠,优惠完的阿维塔12,价格直接奔着25万以下去了,还送你两年免息。

别被骗了!新能源车大降价背后的三大“套路”,你看懂几个?-有驾

这已经不是什么“限时优惠,欲购从速”的营销套路了,这是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含着泪对你说:大哥,求求你,买一辆吧,再不买,我们下个月的财报就没法看了。

这场价格战里,冲在最前面,也流血最猛的,是纯电动车。

别被骗了!新能源车大降价背后的三大“套路”,你看懂几个?-有驾

乘联会的数据扒得更干净,9月份,纯电动车的均价是19万,但降价力度大到惊人,很多车型的指导价直接打了九折甚至更低。什么东风风行、秦PLUS、埃安RT,一个个都跟不要钱似的往下砸。

这不是温水煮青蛙,这是直接把青蛙扔进了液氮里。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说好的消费升级呢?说好的品牌溢价呢?怎么一夜之间都开始比着谁更便宜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组合拳,招招打在所有人的认知七寸上。

别被骗了!新能源车大降价背后的三大“套路”,你看懂几个?-有驾

第一招,叫“明升暗降,偷梁换柱”。

现在车企都学聪明了,直接说“降价三万”,听着有点掉价,好像自己产品卖不出去了。但如果换个说法:“我们推出了全新版本,配置全面升级,价格还更低了哦!”感觉是不是立刻就不一样了?

典型的就是理想,把原来的好几个版本直接砍掉,整合成一个“唯一版”,然后告诉你,以前要加钱选装的配置,现在全都是标配了。价格看起来没怎么大降,但你一算,里外里省了好几万。

这套玩法高明在哪?它维护了品牌的“B格”,让你感觉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买到了“加量不加价”的神仙产品。但本质上,就是降价。只是换了个姿势,让你在被割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个比较愉悦的心情。毕竟,谁不喜欢“免费”的升级呢?

第二招,叫“结构性调整,数据魔法”。

所谓的新能源车均价跌破16万,这里面其实有个统计学上的小花招。

这个均价,不是说你以前看的三十万的车现在卖十六万了,而是因为,卖得最火的,是那些五万到十万区间的入门级小车。

你想想,以前大家提新能源,想到的都是特斯拉、蔚小理,个个都是二十万往上的“中产玩具”。但现在,微型车和A0级小车,在新能源领域的渗透率已经快到100%了。什么五菱宏光MINIEV的徒子徒孙,什么比亚迪海鸥,满大街都是。

这些小几万块的电动车,销量蹭蹭往上涨,一个卖十辆,就能把一个卖三十万的高端车的平均价给拉下来一大截。这就是典型的“田忌赛马”,只不过这次是拿“下等马”的销量,去拉低整个赛场的“平均身价”。

所以,均价降低,一方面确实是整体价格在下探,但更重要的,是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能源车正在从一个少数人的“科技玩物”,变成一个普罗大众都能买得起的“代步工具”。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于那些一心想做高端,想靠品牌溢v价赚钱的车企来说,这就是噩梦。

最后一招,也是最根本的一招,叫“釜底抽薪,成本崩塌”。

所有电动车,不管吹得多么天花乱坠,智能座舱多么酷炫,自动驾驶多么牛逼,它成本的大头,永远是那块电池。而电池成本的大头,又在于一个叫“碳酸锂”的东西。

这玩意儿,前两年还是“白色石油”,谁手里有矿,谁就是整个产业链的爹。价格一度被炒到天上去,一吨几十万。车企老板们天天哭爹喊娘,说自己是在给上游的矿主打工。

结果呢?风水轮流转。

随着全球新增产能的疯狂释放,和下游需求没有想象中那么爆炸,碳酸锂的价格直接从珠穆朗玛峰自由落体到了马里亚纳海沟。今年的均价,跟去年比,直接打了三五折。

上游的“爸爸”不值钱了,变成了“孙子”。那下游的整车厂能干嘛?当然是反手就把刀架在了供应商脖子上,然后把省下来的成本,转化成市场上最锋利的武器——价格。

所以你看,电池成本下降、技术进步、供应链的成熟、规模效应的显现,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最直接,最暴力的导火索,就是碳酸锂价格的雪崩。它给了所有车企一个掀桌子的机会,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被卷进这场价格的绞肉机里。

那么,这场血流成河的价格战,未来会怎么走?

短期看,就是继续卷。库存压力大的要降,为了抢市场份额的要降,马上要推出新款的老款更要清仓大甩卖地降。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黄金窗口期,你可以用一个前所未有的低价,买到一辆还不错的电动车。

但长期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场价格战,本质上是一场行业大洗牌。它会把那些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成本控制能力、没有品牌忠诚度的二三线玩家,甚至是某些PPT造车的新势力,直接淘汰出局。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在技术、规模、品牌和资金上都有着深厚护城河的巨头。

未来的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可能最后就剩下那么三五家巨头,瓜分绝大部分市场。到那个时候,你猜价格还会像现在这么“美丽”吗?

所以,每一次行业的剧烈动荡,都是一次财富和机会的重新分配。对于车企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考验,降价是饮鸩止渴,不降价是立马去世。它们必须在“亏钱换市场”和“保利润求生存”之间走钢丝。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做的,就是在他们打得最凶的时候,揣着钱,冷静地看戏,然后挑一个看起来最能活到最后、产品也最顺眼的,果断出手。

毕竟,用买白菜的钱,买到了曾经的“高科技尖货”,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快乐,可不是天天都有的。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