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才明白,这5个配置,开到报废也用不上

如今,买车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汽车市场的繁荣也让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

可就在我们兴高采烈地研究配置单,被销售人员说得心花怒放,为那些听起来充满科技感和豪华感的配置多掏腰包时,可能很少有人会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些功能,在未来的用车生活里,我真的用得上吗?

等到新车的喜悦感慢慢褪去,日子回归平淡,我们才恍然大悟,有些当初咬牙加钱选装的配置,似乎一直都在默默“沉睡”,甚至到车辆需要更新换代的那一天,都未曾真正发挥过它的价值。

买车才明白,这5个配置,开到报废也用不上-有驾

这笔钱,花得到底冤不冤?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用车人的视角,聊聊那些看似美好,实则可能成为“摆设”的汽车配置。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真皮座椅。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真皮座椅几乎是豪华和档次的代名词。

坐进车里,一股皮革特有的气味,配上细腻的触感,似乎瞬间就提升了整台车的格调。

销售人员也总是会抓住这一点,告诉你织物座椅显得廉价,而真皮才配得上你的身份。

然而,这种“面子”上的满足感,在实际使用中很快就会被现实的尴尬所取代。

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这种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下,真皮座椅的缺点被无限放大。

炎热的夏季,车辆在室外停放一段时间后,那套真皮座椅就变成了一块滚烫的“铁板烧”,每次坐上去都需要鼓足勇气,那种灼热的刺痛感,相信体验过的人都记忆犹新。

买车才明白,这5个配置,开到报废也用不上-有驾

而到了寒冷的冬季,它又摇身一变,成了一张冰冷的“寒玉床”,早晨第一次坐进车里,那股凉意能瞬间穿透衣物,让人不由自主地打个寒颤。

于是,很多车主为了应对这种冬冷夏热的折磨,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购买坐垫或座套,夏天用清凉的冰丝垫,冬天用厚实的毛绒套。

这么一来,我们当初花大价钱买来的真皮材质,就被几十或者几百块的座套给完全覆盖了,它所承载的所谓“档次感”也荡然无存,这不禁让人反思,这份为了“面子”的投资,究竟意义何在?

接下来要说的是自动启停功能。

这个设计的初衷是相当环保和经济的,理论上,在城市里频繁等红灯或堵车时,发动机会自动熄火,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

听起来,这是一个对环境和钱包都友好的功能。

可是在国内,尤其是一二线城市那拥堵的交通状况下,这个功能带来的体验却不那么美好了。

我们面临的往往不是长时间的等待,而是走走停停的蠕行。

于是,车辆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循环:刚停稳熄火,前车挪动了一米,你轻点油门,发动机又在一阵抖动中启动;还没走两米,又停下了,发动机再次熄火。

买车才明白,这5个配置,开到报废也用不上-有驾

这种频繁的启停过程,不仅会让车内的乘客感觉到明显的顿挫,影响乘坐的舒适性,长此以往,对车辆的硬件也是一种考验。

要知道,自动启停系统需要配备特殊的、价格更高的AGM或EFB电瓶,频繁启动也会加速启动马达和电瓶的损耗。

有数据显示,配备此功能的车辆,其电瓶的更换周期普遍要比普通车辆短一年到两年,而更换一块专用电瓶的费用可不低。

因此,很多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上车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手动关闭自动启停,让这个本为省钱而生的功能,彻底成了闲置品。

再来看看全景天窗,特别是那种无法开启的“全景天幕”。

巨大的玻璃车顶确实能给车内带来极佳的通透感和开扬感,让后排乘客也能仰望蓝天白云,夜晚还能看看星空,显得非常浪漫和高级。

然而,当这种美好愿景撞上现实,问题就来了。

首先,很多一体式的全景天幕为了保证车身的结构强度,是无法打开的。

这就意味着它失去了传统天窗最核心的通风换气功能。

买车才明白,这5个配置,开到报废也用不上-有驾

其次,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镜。

夏天,猛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入车内,即便拉上了那层薄薄的遮阳帘,也难以阻挡热量的渗透,导致车内温度急剧升高,空调需要开到更大功率才能勉强维持凉爽,无形中增加了油耗。

同时,巨大的玻璃面积也意味着更高的维修风险和成本,万一遇到高空抛物或者意外,更换一块全景天幕的费用足以让人心疼好一阵子。

相比之下,一个可以正常开启的标准尺寸天窗,既能满足采光和通风的需求,又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实用性显然要高出不少。

还有一个功能叫大灯清洗装置。

这个配置听起来很高大上,在大灯下方隐藏着小喷头,需要时能喷出高压水流清洗灯罩上的污物,确保夜间照明效果。

在一些多雨雪、路况复杂的地区,这个功能或许能派上用场。

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道路建设良好,我们日常的用车环境并没有那么恶劣。

绝大多数车主都有定期洗车的习惯,洗车工在清洁车身时,自然会把大灯擦拭得干干净净。

买车才明白,这5个配置,开到报废也用不上-有驾

即便偶尔在雨天或跑过泥泞路段,灯罩上溅了些泥点,用湿布随手一擦也就解决了。

这个功能的使用频率极低,很多人甚至把车开到卖掉,都没主动用过一次。

它更像是一个为了满足某些法规或提升配置表丰富度的存在,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实在是有些画蛇添足了。

最后聊聊分区自动空调。

这个功能听起来非常人性化,它可以让主驾驶和副驾驶设置不同的温度,比如驾驶员觉得热,可以调到22摄氏度,而怕冷的副驾可以设定在26摄氏度。

理论上,这解决了车内成员对温度感知的差异问题。

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简单的物理现实:汽车的驾驶舱是一个非常狭小且密闭的空间。

在这个小空间里,空气是不断循环流动的。

左边的出风口吹着冷风,右边的出风口送着暖风,这两股不同温度的气流很快就会在车内相遇、混合,并迅速达到一个中和的温度。

所谓的“分区”效果,其体感差异微乎其微,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与其为这种难以实现精准控制的功能花费额外的成本,不如将这笔预算用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为后排乘客增加一个独立的出风口,这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远比前排那微不足道的一两度温差来得更有意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