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450km!增程车大电池是创新突破还是营销噱头?

续航450km!增程车的大电池是遮羞布还是真革命?是进步还是倒退

纯电450km!增程车大电池是创新突破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各位老铁,最近刷手机是不是总被“续航450km的增程车”这类新闻刷屏?什么问界M9、理想L9,一个个都把电池越做越大,纯电续航从200公里一路干到300公里,甚至听说有厂家搞出66度大电池,纯电跑450公里!看得人眼花缭乱。这到底是技术的真革命,还是为了掩盖短板的“遮羞布”? 有人说增程车就是“脱裤子放屁”,给纯电车加个发电机,烧油发电,算什么新能源?可转头一看,销量榜单上,增程车还真不少。你说它落后吧,它配置高、驾乘体验好;你说它先进吧,高速上油耗又比插混高。这增程车,尤其是这越做越大的电池,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潜在车主的视角,好好唠唠这事儿。

纯电450km!增程车大电池是创新突破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先说说,为啥有人愿意掏钱买增程车?我琢磨着,核心就两点:不想有续航焦虑,还想享受纯电车的驾驶感受。 你想啊,纯电车是爽,安静、加速猛、科技感爆棚,但一想到跑长途要算着充电桩,心里就发怵。插混车呢,虽然能加油能用电,但很多人反馈,纯电模式开起来总觉得“肉”,而且亏电时的驾驶感受和燃油车差不多,失去了那份“电感”。增程车呢?它本质上就是一台自带燃油发电机的纯电车。 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所以无论用电还是用油,你感受到的都是纯电车那套丝滑、安静的驾驶体验。这不就完美解决了“既要又要”的难题吗?难怪有人说:“增程车是给那些既爱纯电驾驶感,又不敢彻底告别加油站的人准备的。”

那问题来了,既然增程车这么香,为啥电池还要越做越大?说白了,就是为了“省钱”和“省心”! 咱们算笔账就明白了。一升汽油大概能发3到3.5度电,按7块钱一升算,用油发电的成本得2块多一度电。而在家充,一度电才5毛钱!就算去外面充电桩,一块钱左右,也比烧油发电便宜一半以上。所以,只要能充电,谁还愿意烧油? 在城里通勤,回家插上充电枪,第二天满电出发,成本低得让人心花怒放。即便是跑长途,你也能看到增程车主在服务区抢充电桩,不是为了“里程焦虑”,纯粹是为了“省钱焦虑”。这年头,甭管开啥车,跑久了都得精打细算,两毛钱的差价都得较真。 所以,电池越大,纯电续航越长,意味着能用电的场景就越多,长期使用成本就越低。现在主流的200-300公里纯电续航,市区通勤够用,但一到节假日想出个远门,心里还是有点打鼓。要是能有450公里,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几乎等同于一台纯电车的使用体验,只是多了个“不怕没电”的底气。

纯电450km!增程车大电池是创新突破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增程车加大电池,真的是完美无缺的进步吗? 我觉得,这事儿得辩证地看。一方面,大电池确实提升了用户体验,让增程车在更多场景下都能发挥“纯电优势”,油耗自然也会因为发动机介入更少而降低。可另一方面,这会不会有点“脱裤子放屁”的嫌疑? 你花大价钱买一个大电池,结果大部分时间都在用,但那个烧油的发动机,却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极低的“备胎”。这成本,是不是有点高?有网友调侃:“这不就是花纯电车的钱,买一台带发电机的纯电车,然后祈祷发电机永远别启动吗?” 而且,增程车的定位本身有点尴尬。相比插混,它高速油耗更高;相比纯电,它又更贵。 你要是真追求极致的低成本和驾驶体验,为什么不直接买一台续航足够长的纯电车呢?规划好路线,留点富余电量,所谓的“续航焦虑”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纯电450km!增程车大电池是创新突破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所以,回到咱们开头的问题:续航450km的增程车,是进步还是倒退?我认为,这既不是什么“遮羞布”,也算不上颠覆性的“真革命”,它更像是一种顺应市场需求的“小步快跑”式的进步。 它没有解决增程车的所有问题,比如高速油耗的硬伤,但它确实在努力让增程车的日常使用成本更低,体验更好。这就像手机的快充技术,从30W到60W再到100W,看似只是数字的提升,但每一次进步都在实实在在地改变我们的使用习惯。 增程车做大电池,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可能不会让增程车逆袭成为市场主流(毕竟目前占比也就9%左右),但它会满足那部分对“无焦虑纯电体验”有执念的消费者。

纯电450km!增程车大电池是创新突破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最后,我想抛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未来有一台纯电车,续航轻松达到1000公里,充电速度也快得离谱,那你还会选择增程车吗? 又或者,增程车的大电池之路,会不会是通往那个终极目标前,最稳妥的“过渡方案”呢?

纯电450km!增程车大电池是创新突破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