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摊牌了,电车充电要排队取号这事儿,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你以为你在充电,不,你是在体验互联网大厂的线下餐饮新零售。车企们都悟了,卖车不是核心,把车主变成餐厅门口等位的食客,这才是商业模式的闭环。看着那些拿着折叠板凳,在充电站前排排坐的车主,我总觉得下一秒就会有服务员出来问:“您好,请问瓜子需要续一盘吗?”
这事儿的根源,用一句黑话讲,叫“生态化反”。但讲人话就是,大伙儿现在玩的不是市场经济,是修仙。车企们一个个都在疯狂冲击元婴期,玩命地堆料、降价、开发布会,恨不得把车造成一个压缩毛巾,泡水里就能变成一座宫殿。结果呢?修为是上去了,车是卖出去了,但支撑修为的“灵脉”,也就是那些充电桩,还是练气期的水平。灵气(电)就那么多,吸的人(车)突然翻了几百倍,那可不就得抽号排队等死么。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态。
他们总喜欢跟你聊什么800V高压快充,什么液冷超充,听着跟雷电法王杨永信附体了一样,感觉下一秒车子就要渡劫飞升。但这些技术名词,本质上都是在实验室里过家家。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技术参数,而是混乱的现实。我跟你讲,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特斯拉的FSD,而在城乡结合部的老头乐大军。只要老大爷的走位够鬼畜,任何AI都得喊救命。同理,充电技术的关键,也不在于你实验室里能充多快,而在于高峰期高速服务区里,那个被几十辆车围得水泄不通的、仅有的两个快充桩。
在这里,一切技术都显得苍白无力。你的800V,在排队的时候就是个屁。你能做的,就是打开手机,开始研究“充电位玄学”,通过前车的品牌、型号、车主的面相,来推算他大概还要充多久。这比算命可刺激多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这种“等待”有着生理性的厌恶。我的时间不是时间吗?我的人生价值就是耗在一个破充电站里,闻着旁边人吃泡面的香味,然后思考宇宙的起源吗?车这个东西,本来应该是现代人的“任意门”,是自由的延伸。结果现在好了,它成了一个电子镣铐,活动范围被续航和充电桩的位置死死钉住。你买的不是车,是一个爹,一个需要你定时定点去伺候的爹。这简直就是诈骗!
更有趣的是品牌信仰。有些品牌的车主,是真的能把这种折磨内化成一种“修行”。他们会在等待的时候组织车友会,交流充电心得,甚至还能产生一种“我们是天选之子,正在共同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的核心需求不是充电,是维护自己“选择正确”的信仰。你跟他说隔壁油车三分钟加满就走,他会跟你说你不环保,不懂未来。是是是,你们都懂,你们慢慢懂,我先走了。
有人说,解决办法是多建桩。废话。这跟说解决饥饿的办法是多吃饭有什么区别?问题的核心是,建桩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车企们掀桌子的速度。今天理想把冰箱彩电全给你搬上车,明天小米直接把价格打到地板上,后天蔚来乐道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大家都在用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打法在抢地盘。在这种“闪电战”的背景下,指望充电桩这种重资产、慢回报的“后勤基建”能跟上节奏,纯属做梦。
所以你看,车企们搞出来的什么“充电+休闲”综合体,本质上不是为了解决充电慢,而是为了让你在“坐牢”期间,能心甘情愿地再掏点钱。这思路就非常互联网。我解决不了问题,但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忍受问题的付费方案。突然我想起我昨晚吃的泡面,开水一冲三分钟就好,怎么汽车就不能跟泡面学学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充电桩比作修仙的灵脉,可能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一个道理?资源是有限的,欲望是无限的,最后所有人都卡在瓶颈上,内卷到死。
所以,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错峰充电?小区共享?换电?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的改良。真正的解决方案,是等。等技术真的成熟到充电像加油一样快,或者,等你的某个竞争对手先被这波疯狂的内卷给卷死。当市场上只剩下几个玩家的时候,大家才能坐下来,体面地,把那些该修的“灵脉”给修好。
在此之前,所有关于用户体验的承诺,都是画饼。而所有在充电站排队的车主,都是这场宏大“修仙”故事里,被不小心波及的凡人。就问你怕不怕?反正我是怕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