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做新能源车电池材料的朋友聊了聊,提到清华张强团队那款含氟聚醚电解质的固态电池。他说,这东西不仅在续航上有戏——体感可以达到1500公里,还有安全性也给足了面子。老实讲,这数字听上去有点夸张,毕竟从实验室数据到实际路测差距往往很大,尤其是固态电池技术还处于初步量产阶段。但他补充道,这团队的电池在120℃高温条件下静置6小时都没出现热失控,满电针刺也稳如老狗,安全性能上确实领先一筹。
说到固态电池,大家经常拿它和传统锂电池对比,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前段时间有个同事买了台30万左右的新能源SUV,号称续航600公里,但实际使用下来,夏天高温里一点不安全的感觉都没,续航缩水到450公里左右。他调侃说:续航长没啥用,第一关电安全都不靠谱,晚上睡觉前还得琢磨电池咋稳住。相比清华团队的突破,这明显是两回事。传统锂离子电池嘛,就是在能量密度和安全冗余之间不停摇摆。能把安全和续航双双拿下来,这技术含量不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青岛能源所在材料端也有很大动作,他们开发的硫化物超薄膜电解质控制在25微米以下,这对于电池内部界面稳定性是个重大突破。不确定这是不是未来量产的标配,但预算2027年青岛那的洁净车间能做到200万平方米的产能听上去很野。耐不住好奇,我问朋友:这批量做下来,成本能控制在什么水平?他说,估算下来,百公里电池成本预估能降到350元上下,但这个数据还有待验证,毕竟设备改造和工艺稳定性是最大变数。
从研发流程看,固态电池的生产线和传统锂电有本质区别。传统设备用卷绕机和普通化成分容设备,叠片式的固态电池则需要60-80吨的高压化成分容设备,设备投入大,供应链链条延伸也更长。就像做面包和做蛋糕,虽然都是烘焙,但工艺和设备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会选择不同路线——宁德时代主攻硫化物复合体系,比亚迪更青睐氧化物-聚合物混合方案,各有优缺点,也各有自己的供应链生态。
在这中间还跑题想一想,汽车销售买断新能源车各种补贴和用户心理搭配起来,真的是个大学问。之前跟一位4S店销售闲聊,他吐槽说:老客户买车的时候就盯着续航,不到500公里真不考虑,安全性问了两三遍才放心。这让我想到,固态电池这种技术如果真正商业化,用户心里安全感直接提满。而这方面,传统电池的起火率2024年中国数据有80%跟电池热失控直接挂钩,这数字触目惊心。
得承认前面说固态电池高续航和安全并不代表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界面稳定性细节上依然棘手,尤其是电解质与正负极的界面兼容,以及薄层化工艺的可控性,还有成本压力,这才是真正卡脖子的问题。如果换我的话,我会说别急着把固态电池和理想电池划等号,那是个持续迭代的过程。还记得我跟研发端打过电话,他们强调了这一点:适配和稳定的过程没那么快,2027年量产听起来乐观,但2024-2026年将会是探索摸索阶段。
说到全球视角,这帮科研团队和企业真心有优势。中国专利数占了全球四成以上,这不是个小数字,尤其在硫化物电解质和锂金属负极的核心领域独步全球。之前我懒得深究,但朋友送我一句话极端场景技术反推民用,这说法挺巧妙,意思是先做极端条件下测试,往下优化提升民用级别,反过来帮助批量制造和用户体验。但我稍微猜测下,欧美车企这种节奏慢半拍,也许跟他们更注重安全法规合规和保守设计有关。不知道你怎么看?
对了,我刚查了销量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680万辆,比2019年增长近4倍。这波固态电池推波助澜,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都陆续开始在车型里加码固态电池或相关技术,这也是产业链变革的预演。如果量产成功,不仅将影响到新能源汽车,更会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迅速升级。低成本高安全,既是用户刚需,也是厂家的利润抓手。
最后留个想法,你身边有没有见过实操体验过固态电池车型的用户?他们的反馈大多数是怎样的?毕竟理想和现实差距总是存在,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表现差距会有多大?这点真值得等一等现场用户的声音来验证。固态电池能不能成为汽油车的真正终结者,恐怕还要看下一步量产的火候,而不是单靠实验室的数据。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