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的枪声已经打响”,李斌的话还在耳边回荡,会议室的空气像被压在试验台上的活塞,谁都不敢呼出一口完整的气。玻璃后的江南入秋,夜色沉稳,蔚来总部的灯光却没有一丝松懈:财务报表堆成小山,关键指标像钉子,戳在每个人的眼皮上。
李斌说,“不能靠砍费用来盈利,不能竭泽而渔,得靠多卖车。” 他倒不像某些典型的创业CEO那样喜欢慷慨激昂,反而更像个理工男,只强调了一遍“目标必须达成”,旋即翻起销量目标的账本——四季度交付15万辆,月均5万辆,比三季度激进得像一把刚开磨的刀。 给所有人定下一个看似简单又压力山大的命题:“多交付一台,今年盈利的概率就高一点。” 事后,有同事悄悄算了一下,这比三季度足足多了72%的增量,充分说明了领导要定目标时的脑筋是如何跳跃的。
往年逢到这种“背水一战”,别的车企大概率会选择削减开支。但李斌的算盘打得明明白白——要用规模去平滑成本,而不是拿研发和管理费用开刀。 今年蔚来毛利率目的是17%-18%,研发费用占比6%-7%,销售和管理费用约10%。这些数字和上海滩的房价一样,摁也摁不下,可偏偏每一项都不能含糊,背后是自动驾驶深度自研,是渠道、服务、换电基建,哪个砍了都等于自断一臂。
表面上,李斌的信心不是空口无凭。蔚来的家底说厚不厚,说薄倒也不薄——自研的神玑NX9031芯片已量产,落地就给新车省下1万元单车成本。配上SkyOS·天枢和端到端智驾,终于不是简单拼堆料的内卷游戏。 换电站布局也还说得上漂亮,3302座,13万次/日的换电峰值,还有和宁德的“双网并行”,小小换电格局逐渐向行业基建迈进,至少给蔚来找到了点护城河的轮廓。
再说产品阵容,蔚来现在搬出蔚来、乐道、萤火虫三大品牌,涵盖从家庭用户到精品小车,堪称多面手。 新一代ES8麦当劳式“售罄”,乐道L90首月超1.2万辆订单,给四季度销量冲高打了个底儿——当然,这底儿有多扎实,还得等交付车主掰着手指头一个个数。总量8.7万辆季度交付纪录,也算给全年盈利做起了铺垫。
冷静地说,这一切还仅是一锅翻腾的半熟汤。蔚来当前最大的现实,不是创新,不是布局,而是高负债和巨额亏损。最新资产负债表怎么看怎么让人心跳加速——2025年6月,蔚来流动资产525亿,负债934亿,资产负债率高达87%。流动负债还比流动资产多了100亿,连短期周转都要咬着牙关坚持。 亏损数据更是漂亮——自成立以来亏掉1200亿,日均烧钱6000万,这种花钱速度,就是马斯克来了也得皱一皱眉。
李斌当然清醒。他多次提及“不竭泽而渔”不是高尚,是没得选。靠削减研发苟活,明年后年再追赶同行就晚了;但只顾长远不看短期,企业很可能已无翻身机会,成功不过是停尸房里的侥幸。
更棘手的问题还不止于此。GIC在美国法院的新一轮证券欺诈诉讼,把蔚来拖进了司法和舆论的漩涡。 说来有几分黑色幽默,这事其实是几年前灰熊做空的翻版。当时蔚来“电池即服务”模式,被质疑一次性确认全部收入,不符美国会计准则。蔚来高管回击得颇有风度——“旧事重提,不知为什么又有人来嚼冷饭”。自查公告也甩了出去:“所有指控无事实依据,全部不能成立。”
但话说回来,会计准则这事,本身就是个坑。会计这门活,和侦查不太一样,证据也分顽皮和正经。如果行业惯例本身就有争议,谁也难说清楚孰是孰非。 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倒是支持蔚来,不过等具体判决一出来,金融圈的人也许只有两种表情:一是“早就看穿了“,一是“原来还能这么搞”。
市场的风向标向来不相信誓言。第三方分析模型一摆,蔚来只有在月销5万辆、毛利率17.5%的满分剧本下,四季度才有4.3亿的营业利润空间。只要“小数点”后面哪怕差一点,盈亏立马易主。多数分析师给出的盈利概率在40-50%,更像押大小,不像做科学实验。
所以李斌把“战时机制”开到最大档,从零部件采购谈判,到销售终端核算单位化,每一项效率提升、每一分钱节流,最后都落在那张刺眼的盈利表上。 基本经营单元(CBU)成了销售最后的链锤,“优化20%低效项目”口号喊了出去,也还得多少有一点狼性的味道。
话说回来,企业的大账其实和刑侦现场没太大两样:每一项数据、每一个流程,剥皮抽筋后都是“动机+手段+机会”的排列组合。李斌要证实自己的“盈利预谋”成立,不仅得让投资人相信,也得让财务、法律、供应链都不出篓子。
蔚来的这场70天冲刺,归根到底,还是一道“虚实之间”的难题:大规模的创新和长线投入能不能像李斌希望的那样,最终转化为现金流和盈利?还是会在周期博弈与会计口径里被稀释殆尽? 换句话说,是和时间赛跑,还是和现实拔河?
也许,四季度的财报最终会给出一个数字。但数字背后真正让人琢磨的——在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有一家车企敢出“长期不竭泽而渔的盈利剧本”?
你觉得呢?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天还没亮,城市的楼群还在沉睡,充电桩边的那辆小电车已经通上了电,一条闪烁的进度条在仪表盘上爬行。凌晨的寂静里,桩旁的监控器无声地注视着,仿佛在预备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实验:请问,如果明天电价涨到油价的一半,你是继续坚持“省钱信仰”呢,还是回头看看老油车的发动机还热不热?如果更狠些,一份电力税直接加进去——电车的省钱标签还剩下几分?
“每公里才几分钱,太省了!”各大论坛上的电动车主,聊起用车体验,有一半宣传稿就靠这句话撑场面。油站门前排队的油车司机,是电车圈的“苦笑素材”——你们慢慢加,我先走了。但几乎没人深究这道“省钱算式”的命题根底。电费低,到底低到什么程度?以及,这个“低”,能不能永远低下去?
现实是,不能。如果你有在看电力行业的年报、财政的预算,或者随手揉过两句能源政策文件,很快就能发现,现今的电价其实并不完全反映发电、传输、维护,以及新能源消纳的全部成本。补贴,政策红利,以及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让利”,把消费端的价格打到了尽可能的地板。
这些补贴,像是行业开局时送的虚拟点券,玩家吃得正爽——但终局一定是棋牌游戏的筹码被收回,召开收分仪式。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最终都要——很不幸,是“必须要”——回到市场逻辑。有一天,当电网发现自己资产负担沉重、维护成本只升不降、政策“让利”边际效益递减,最直接且国际通行又好操作的方法,就是——加税。
别以为加税都是“别人家的故事”。看看欧洲,看看美国,每一度电里都带着政策和市场的多重调味包。电价一旦税收落地,油价的“骄傲”不见得能回春,但电车行业的“廉价荣光”,很可能会被瞬间熄灭三分之二。
于是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电价税收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的从来不是老成持重的油车,而是那些突然失去性价比支撑的电车企业本身。“蔚小理”们此刻应有点后悔,没有在行业最红火、补贴最丰厚的时候狂奔抢占市场,不然被砸下去时还能多些绝地反击的弹药。
这里可以用一道“不太高深”的数学题看看危机链条的紧密:
- 电车的溢价本质在于“使用成本低”,但如果电价涨幅等于甚至超过使用的“预期省钱”,购车者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回本周期”。
- 数学上,回本周期一旦拉长,再加上电车本身的购车溢价、二手市场折旧加速(谁还买高成本用车呢?),那些单纯靠“讲省钱故事”圈进来的客户将大量流失。
- 价格体系失衡,产品定位动摇,依赖讲资本故事和销量裂变的品牌将迅速“入冬”。
- 强者愈强。比亚迪、特斯拉这些能自己消化成本或靠品牌续命的巨头,摇摇晃晃站在天台,而大多数讲马斯克故事的创业者们,估计只能看着自家logo日渐灰暗,然后在资本寒潮里变成移动负债包裹。
值得一提的无奈——这个逻辑压根不是新鲜事,油价涨跌时这些故事已经发生过无数次。只是电车行业发展太猛,车主和企业都太乐观了,盯的是“新能源国家战略”和各种利好,没想到有一天电价居然也会拽他们一把。职业病发作,我倒是见怪不怪了。电力加税就是又一剂现实主义催化剂,让那些还在PPT里画“永远免费电”的企业把宣传海报收起来,准备迎接市场版的极限压力测试。
至于消费者,各位电车主们,是时候算一笔“清醒账”了:你买的到底是高科技智能设备,还是一份“廉价电能”的不可持续幻想?如果保值率因电价暴涨而下滑,你的电池资产谁来兜底?如果你没有家用充电桩,公共充电依赖度极高,一轮电价加税甚至可能让你怀念当年的“加油站门口的尴尬”。而混动、油车的溢价和便利,这下也被重新摆上台面了。
某种意义上,电价风暴并不是“大事不妙”的一锤定音,而是真正的行业分水岭。加油站不会因为电价税收突然热闹,倒下的也不是那些小区里闲置的油车,而是靠低价支撑商业模式的电车公司。能不能活着,看的从来不是技术有多远、情怀有多高,而是成本控制、产品力、品牌力这些“冷门”指标。
最后这场电动盛宴,看起来热闹,实则人人都在火山口边上烤着一个廉价的幻想煎蛋。等火山真的动起来,谁能活下来,谁会被烫伤,也许才是真的悬疑片。你觉得这个行业会怎样自救?电价终将回到市场真实还是会持续得到政策庇护?如果你是电车主,这架车还值多少钱?我职业生涯里见过不少“只看眼前”吃得欢的主角,最后都在“成本回归”那一幕里变成背景板。
反正锅里的水正热,有兴趣的话,不妨坐下来和我一起等暴雷的那声响。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