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些冷嘲热讽的声音,如同暗夜里的寒风,悄无声息地刮向比亚迪,刮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时,你是否也曾疑惑:这些刺耳的噪音,究竟从何而来?
它们真的是对产品的不满,还是被精心编织的谎言?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这其中,有两类声音最值得警惕。
一类是那些对新能源汽车的宏大战略一无所知,对国家层面的深远布局视而不见的朋友。
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热闹,却未曾洞悉其背后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
另一类,则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所裹挟,误以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烟火,终将归于沉寂。
但事实是,比亚迪,这个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它对我国新能源技术的飞跃,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变革,其贡献之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
它的出现,更是让咱们普通消费者,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价格惊喜”。
回想十年前,十万块钱能买到什么?
或许只是一辆配置平平的A级车。
而如今呢?
不到十万,就能拥有一台配置堪比B级车的座驾,这难道不是一场颠覆?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人,竟然在汽车制造这个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登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成为出口大国!
试问,十年前,谁敢如此大胆地畅想?
谁敢如此自信地预言,我们中国人造的车,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与那些百年老牌同台竞技,甚至引领潮流?
比亚迪所遭遇的非议,绝非一家企业的孤军奋战。
当一个民族品牌,从“追随者”的行列毅然决然地迈入“领跑者”的队列,当它用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易四方、云辇系统等一系列硬核技术,撕开了美西方在汽车行业几十年的技术壁垒…
…
当它坚持垂直产业链的自主掌控,不惜重金培养本土人才,每年将巨额资金投入到研发的无底洞中,只为让中国制造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拥有发声权,让中国汽车在全球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
那么,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招致舆论的围剿,这恰恰证明了它的价值与力量。
毕竟,想要突破垄断,想要在全球化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这条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
然而,最令人扼腕的是,即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国人,如同置身迷雾,宁愿相信那些境外势力精心编织的“故事”,也不愿相信我们自己的企业,不愿相信国产品牌已然具备挑战世界顶尖水平的实力。
这背后,究竟是谁的悲哀?
实践反复证明,国产品牌的崛起之路,其艰难程度,早已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最大的挑战,并非与国外品牌的硬碰硬较量,而是要撕碎某些消费者心中“舶来品即高贵”的陈旧观念。
2019年,国产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仅占到23%!
其余的77%,都被合资车和进口车瓜分。
但你是否意识到,当时全中国所有的合资车企,为当地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
足足有20万多个!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它关系着无数家庭的生计。
再来看看一组令人瞠目的数据:2023年,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加起来,总销量约150万辆,可两家企业合并的员工数量,不过区区四五万人。
到了2024年,丰田在中国市场售出150万辆,但其员工总数,竟然不到10万人!
再将目光投向比亚迪,2024年,它在中国市场销量高达385万辆,而它雇佣的员工数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96万人!
96万人!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哪怕是如今的新势力车企,如小鹏,年销量接近20万辆,其整个团队加上工人数量,也已超过7万人。
与比亚迪的96万相比,这差距,简直如同横亘在眼前的鸿沟。
这背后,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合资车企的核心研发岗位,绝大多数都留在了母国。
他们在中国,不过是派遣少数技术人员对接,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根本不在中国。
他们仅凭一张技术授权,就能在中国市场攫取超过40%的利润,而那些繁重的生产制造任务,则悉数交给了中国的工人。
就拿日系车来说吧,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但它们并非在中国进行完全自主的生产。
很多关键的零部件,比如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是在日本生产完毕后,再千里迢迢运到中国进行组装。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何必须坚定支持国产的根本原因。
那些对比亚迪冷嘲热讽的声音,恰恰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层面:这背后,是中国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关键一环。
以比亚迪近期推出的“天闪闪充”技术为例。
这看似是比亚迪的一项技术创新,实则是我国新能源技术突破的有力证明。
在传统能源领域,火力发电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即便是夜间用电低谷,也不能关停,这导致了大量的能源被白白浪费。
风力发电、水力发电也面临类似困境,因此国家出台了峰谷电价政策来鼓励错峰用电。
如今,我们正走在一条全新的道路上:利用报废的新能源车电池,构建电池储能站。
在夜间谷电时充满,在白天用电高峰时,便能利用储能站的电力为新能源汽车充电。
这其中的逻辑,再清晰不过:电网运行的核心在于稳定。
通过大量报废的新能源车电池组成的储能站,便如同一座巨大的“蓄水池”,能够极大地优化电力的调配。
若能进一步结合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储能站”这一新能源战略的最后一块拼图一旦到位,中国的能源产业必将迎来一次划时代的爆发!
因此,比亚迪不仅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面鲜明旗帜,更代表着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新能源。
比亚迪的崛起,更是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的生动注脚,它向全世界宣告: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大而不精”的标签所能概括,而是能够将电动汽车销往全球的工业强国!
然而,我所阐述的这些,或许在某些人看来,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似乎并无直接关联?
别急,让我再举几个更鲜活的例子,你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在国产盾构机技术尚未突破之前,我们从美西方进口一台,需要付出高达7个亿的天价!
可如今呢?
随着技术的成熟,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就能搞定!
国产海底光缆,在技术攻关之前,进口价格高达1000万/公里,如今,100万都不到!
国产心脏支架,过去从美西方购买需要2万块,现在,只需几百块钱!
碳纤维,在国产化之前,进口价格是240万一吨,现在,十几万就能买到一吨!
国产车窗控制芯片,在比亚迪崛起之前,德州仪器敢卖70块钱一颗,而现在,国产芯片仅需1块钱!
还有汽车的四轮平衡芯片,过去美西方卖给我们1300块,现在国产的,只需要十几块钱!
在比亚迪横空出世之前,特斯拉的“毛坯”车型都敢卖39万一辆!
可如今呢?
面对比亚迪如潮水般的进攻,特斯拉不得不通过大幅降价来维系销量。
你看到了吗?
国产企业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市场格局造成巨大的冲击,而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便是价格的“突变”。
这,是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实惠。
说到底,如果没有比亚迪这些中国企业,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技术攻关,没有实现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我们今天,可能依旧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去购买合资车,甚至在看中某款心仪的车型时,还要经历加价提车的漫长等待。
所以,国产品牌的崛起之路,艰辛且漫长。
即便你不喜爱,可以不选择,但请不要轻易给予冷嘲热讽。
正如我常说的:支持国产,就如同支持自己的家人。
它或许不会立刻给你带来金钱的回报,但它可能会帮你把家里的房子修缮一新,把村里的道路铺设平整,还能在你买车后,为你提供出行的便利。
这份情谊,这份贡献,远比金钱来得更加厚重与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