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造假曝光,安全气囊测试用闹钟,油耗数据被夸大

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这些响当当的汽车品牌,这一年被狠狠拉下了神坛。这次不是某个车主的个别投诉,也不是哪家小厂子的局部“翻车”,而是整个行业上下一起把日本的“工匠精神”露了底。

几家车企的高管在发布会上集体鞠躬道歉,姿势都快成了“标准舞”。但都2024年了,谁还相信这些司机帽下的纸老虎,鞠躬都快成了例行公事,可是这些花式赔礼,真能挽回点儿啥吗?日本国土交通省直接甩出铁证,说五大车企在车型生产认证申请上“普遍存在欺诈”。丰田、本田、马自达、铃木、雅马哈,统统卷进来。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糊弄过去的大事儿。

日企造假曝光,安全气囊测试用闹钟,油耗数据被夸大-有驾

最让人无语的操作,莫过于马自达的安全气囊测试。该贴心气囊,本该撞击时由传感器精准触发,结果人家直接用上了闹钟“倒计时”定点引爆。安全成了个摆设,要是车主真的发生事故,谁替那几秒钟负责?有些操作,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安全不过关还没完,油耗作弊也是家常便饭。在日本造假的历史里,三菱汽车可谓“老资格”。实际油耗比官方数据夸低5%到10%,时间跨度整整二十五年,涉及两百多万辆车,连自己人日产都看不下去,把三菱给“告发”了。日产自己好不到哪去,但到了关键时刻,这小算盘打得也挺溜。

质量承诺方面,许多品牌宣传得信誓旦旦。实际呢?等真出了问题,又是扯皮又是推责。2025年8月,一辆日产N7在武汉车主行驶时,不小心压了颗三公分大的小石子,轮胎爆了。车主赶去4S店,以为有质保,结果被告知要交八十的工时费。质保承诺看着挺美,落实到实际就成了空头支票。投诉刚出来没两天,日产高层还在抓紧时间“声明”表示要打击所谓的“黑公关”。但公关能解决信任危机吗?根子里的问题没人解决,嘴皮子再溜也是白搭。

日企造假曝光,安全气囊测试用闹钟,油耗数据被夸大-有驾
日企造假曝光,安全气囊测试用闹钟,油耗数据被夸大-有驾

这些不是某家企业的“偶发事故”。其实,日本制造业的造假丑闻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2017年,神户制钢爆出数据造假,随后斯巴鲁也承认部分工厂操纵行驶里程和排放数据。大发汽车被第三方委员会扒了一遍,从1989年到2023年,三十四年里一共查出174项违规,“舞弊几乎就没停过”。简直比电视剧还长情。

连续爆雷的背后有深层原因。一方面,是经营压力之下班表不合理、生产目标死卡,管理层求快不求质,底下的人扛不住压力就钻漏洞。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也爱扎堆,“你有我也有”,一起抱团取暖。久而久之,反倒把丑事当成了默认潜规则,谁点破谁尴尬,谁说实话谁吃亏。这种“说出来就输了”的文化,也就成了企业生存的挡箭牌,问题越积越多。

市场也不是傻子。事实上,这波丑闻刚曝光时,三菱的市值就跟坐滑梯一样,两个月内蒸发了四成,直接掉了三十亿美元。日系车在日本本土的订单下滑得肉眼可见,消费者的信心正飞速流失。就算本田出来澄清,说自己车“合规”,但买账的人能有多少?信任就像纸,揉皱了难再平展。你有过一次记录,哪怕再洗白,也很难恢复昔日的印象。

国内的情形更有意思。中国市场上,有些日系车型靠着以前积攒的口碑还能撑着点,但新能源的大军来了,轩逸、雷凌、卡罗拉这些曾经的销量霸主,也就剩个“情怀”二字。一万多辆的月销量,看起来不算差,可和曾经横扫市场的风光比,已经有点力不从心。

其实,对比十几年前,日系车从静音、省油,到耐用、小毛病少,这套“老三样”确实在市场里吃得开。可今天的买家早就不再满足于这些。造假、作弊、推诿责任,被曝光一次两次还能洗,三番五次谁还信?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如今有了更多选择,新能源、国产自主品牌百花齐放,购车标准明明白白摆在那。

某些日企高层喜欢在镜头前弯下腰,口口声声说会改。但问题不是每次都来一场“鞠躬”,真改了才有用。口号喊得震天响,现实中还是那几招老套路——不是搞数据,就是做样子,结果丢的是底线。表面工夫做得再溜,也难掩内里的空心化。几家巨头越来越看重短期利益,忽视了对长期品牌和产品的投入,管理上本该严格把关,却搞成了睁只眼闭只眼的局面。时间长了,“造假”变成了“传家宝”。

其实这事儿不光关乎车企本身,也是日本制造业困局的写照。日本经济这些年不咋景气,影响力一天天在缩小,国内大企业的压力山大。有些管理层一味攀比KPI,把企业搞成了“短平快”,员工个个如履薄冰。反倒是那种“稳扎稳打”的匠人精神,慢慢成了口号,而不是日常。现在,连车都敢“玩花活”,底下配套厂、检测机构也跟着松;一环扣一环,最后出问题,成了系统性塌方。

有趣的是,越是危机深重,越有人用嘴公关打圆场。企业危机公关手册都快写到教科书里,但对真相“轻描淡写”,对责任只字不提。这种“表面热闹,内里虚空”的局,不只是车圈的通病,放眼看去,似乎是很多传统产业通病。

现在问题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多数日本车企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攒下的口碑,盘踞了不少市场份额。可“纸包不住火”,一旦信任危机爆发,崩盘也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得像群雄逐鹿,国产品牌技术更新更快,服务比拼得更激烈,年轻一代买家自信又精明。以前靠点“情怀”能熬,现在光有牌子没用,谁服务差、谁产品虚都能一眼看明白。

供货商、厂商、检测机构,“权责利”纠缠不清,谁都想多省点心省点钱。可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逻辑,总有一天出问题。有的管理层夜里睡不着觉,白天还是要努力挤出笑脸、鞠上躬。越是这样,问题越掩盖不住。等到舆论爆发,投资者、消费者、媒体一哄而上,“鞠躬”也就成了救命稻草。可世界变了,光靠作揖,客户是留不住的。

日企造假曝光,安全气囊测试用闹钟,油耗数据被夸大-有驾

说到底,今天车圈不是缺喊口号的英雄,而是缺实打实肯负责的匠人。你可以把工匠精神掀在嘴上,但干活靠的是一锤一铆,而不是“一鞠躬万事大吉”。道歉要真心,整改得下真功,否则那些躬身的身影,到最后只会沦为笑谈。

诚信这东西,可不是一次“洗白”能恢复。做人、做企业皆如此。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