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销冠宣战AI黄谣:5日行拘能否斩断黑色产业链?
十天前,青岛保时捷中心销冠牟倩文在社交媒体贴出一张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名丁姓男子因在群内转发她的照片并搭配AI合成的不雅视频,被拘留五天。这份决定书像一颗投入舆论场的炸弹——不是庆祝她连续两年卖出170台保时捷的业绩,而是宣告一位职业女性对网络暴力的正式宣战。
当我看到那封手写悔过书时,只觉得讽刺。造谣者轻飘飘一句“没过脑子”,却要受害者承受电话轰炸、微信骚扰,甚至有人冒充客户咨询购车时直言“我是看视频来的”。AI黑产早已明码标价:12元可充值20积分,一张换脸图片只需10积分,28元就能获得70积分用于生成视频。这不是什么高深技术,而是白菜价的恶意狂欢。
牟倩文不是第一个受害者。台球运动员王思诺、模特叶某都曾遭遇类似厄运。但此案最致命的细节在于:这已是她2025年内第二次被同种手段攻击。2月那次境外色情网站的合成视频获得900万浏览量后,谣言像病毒般变异重生。为何屡禁不止?因为犯罪成本与维权成本完全倒挂。造谣者几分钟生成视频,受害者却要面对跨境取证、平台推诿、鉴定周期漫长三重大山。
更荒诞的是,当受害者还在为固定证据奔波时,黑产已实现产业化运营。有商家提供“AI脱衣”和“AI换头”服务,还有配套的黄色素材库。某MCN机构甚至每天通过AI工具生成4000到7000条不实信息,单条最高收入700元。在这种暴利驱动下,五天的行政拘留如同隔靴搔痒。
法律并非没有升级。两高一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利用“深度合成”技术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应从重处罚。但现有法律框架对AI技术特性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跨境暗网黑产缺乏有效打击机制。当平台以“技术中立”推诿,当违法内容存储在境外服务器,维权的每一步都像在泥潭中挣扎。
牟倩文的反击之所以重要,在于她打破了“完美受害者”的幻想。她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悬赏征集线索、公布警方文书,将个人维权变成公共事件。这不仅是维护个人名誉,更是为所有潜在受害者测试法律边界。当一位销售冠军都需要如此大动干戈才能换来造谣者五天拘留,普通女性的维权空间又在哪里?
技术的进步不应以牺牲公民尊严为代价。当AI换脸软件泛滥成灾,我们需要的不是更严苛的法律条文,而是可执行的全链条治理:从硬件源头的“伦理协议芯片”,到平台强制部署的内容过滤系统,再到建立一键删除的投诉通道。五天拘留能否震慑后来者尚不可知,但至少证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下一个受害者是谁?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