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欧洲销量骤降,德国英国法国三国市场失守
说起最近的特斯拉,车友群里已经没人讨论新款Model 3了,倒是都在聊谁家亲戚要换混动还是插电。上周末我去楼下修理铺找王师傅补胎,他顺嘴就问:“你们那边还有人买特斯拉不?听说德国跌得跟水泡似的。”我还真查了下数据——7月整个德国才卖出一千多辆,比去年直接砍掉一半还多。英国更惨,都不到1000台,说实话,这种跌法连王师傅都摇头。
法国也没好到哪儿去,注册量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我记得前年巴黎街头满眼都是Model Y,现在大部分出租车司机又开回雷诺或者标致。他们说充电贵得离谱,还不如烧油省心。瑞典就更别提了,我有个做二手车的小表哥在那里混,说今年7月只卖出去160多辆,一年下来估计他这行都快转型做自行车租赁去了。
欧洲整体看下来,除了西班牙和挪威勉强有点增长(不过西班牙那边其实本来基数小),其他地方全线下滑。今年1到7月算下来,同比跌幅超过三成。其实早在2023年就能感觉出来:那会儿销售群里天天催单,今年反而安静不少,有些老客户直接退订等补贴消息。这种情况,不用啥高深分析,就是日子紧、政策变、钱包捂死——谁还敢瞎买?
政策一变天,全靠自己兜底
其实这些事根子就在补贴上。有次邻居老李喝酒时吐槽:“以前买Model 3还能拿六七千欧元优惠,现在政府一句话全没了。”德国这边年底突然停掉十年的购置补贴,那帮销售每天盯着订单系统发呆,据他们讲,从日均200单一下掉到50单都不到。法国也是,把个人购车补助从5000欧元降到4000,还暂停社会租赁项目,我一个搞金融的小伙伴抱怨公司采购计划直接砍了一半。
挪威情况稍微复杂点,他们对高价电动车重新收税,一台超4.3万欧元的纯电要加25%增值税,本地朋友算过账,一台顶配Model Y成本涨了一大截。这些断崖式变化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再加上能源危机后充电费用暴涨——前阵子有个奥斯陆网友自测,他家附近超充站每度从0.45欧元涨到快0.8,大众IONITY会员价却只要0.35,用五年能差出五千多块钱,这账怎么算怎么亏。
欧洲现在消费信心本来就低迷,加上纯电均价6万5,比燃油贵太多,上半年纯电市占率只有15%,主流还是便宜耐用的混动。我身边那些打工族,更愿意选丰田、本田之类省油靠谱的车型,“买不起也养不起”是真实写照。
大众和比亚迪双面夹击,新势力崛起
但光怪外部环境也不是全部原因。有次跟汽配城老板聊天,他直言:“现在欧洲就是大众当家,中国品牌搅局,你特斯拉想吃独食?难!”确实,大众集团今年上半年在欧洲纯电销量飙升八成以上,仅大众品牌自己就干掉13万辆,把特斯拉甩后面去了。他们ID系列主打“油电同价”,很受当地用户欢迎,还有像Elroq、Enyaq这些小众车型爆发式增长,就连保时捷交付量也翻几倍,看着挺唬人的。
宝马雷诺那些传统厂商,也慢慢赶上来了。一开始大家觉得他们转型慢,其实人家产品线铺得广,多品牌联动,各价格带都有选择,本土优势明显。我认识一个做汽车零件出口的小哥,说今年接欧美订单最多的是各种新能源改装套件,可见趋势已定。而中国品牌则靠性价比和技术杀入细分市场,比如比亚迪海豚、西班牙定2万8,与雷诺Zoe持平但续航远胜;零跑T03价格压低,在意大利葡萄牙这种地方卖疯了,据说群友统计60%的份额被它抢走。
智能化方面,小鹏G9搭载激光雷达辅助驾驶,在荷兰挪威圈粉不少,有一次微信群里有人晒体验视频,说XNGP系统自动泊车灵敏度秒杀同级别。不管怎样,中国企业渠道越建越完善,将来空间肯定不小,对老外来说压力山大。但对于同样是“外来户”的特斯拉这绝对不是啥好消息。所以你看,为抵抗中欧夹击,他们只能拼命降价。据某行业人士透露,现在英国租赁公司采购新款Tesla能拿四折优惠,还推零利率贷款,但效果有限,因为别人成本更低啊……
产品更新乏力,“马老板”惹麻烦
当然啦,不只是环境或竞争问题,更关键还是自家的锅。有时候坐办公室刷新闻,总觉得马老板越来越“不务正业”。先是几年没换代,新款迟迟不上,只靠极简风格撑场面。柏林那位汽车评论员试驾完竞品后吐槽:“极简已不是未来感,是廉价感。”身边一些老司机反馈也是如此:座椅包裹性一般,中控屏偶尔卡顿,还有冬天续航缩水严重——维修师傅调侃,“北方冻一天少跑20公里。”
服务方面也是硬伤。本地化适应不足,比如导航地图更新滞后,好几个客户反映高速路段限速信息总延迟。“你看看中国来的那些牌子,人家专门为我们开发版本,”售后经理曾经无奈地嘀咕。而且最闹心的是马老板本人各种政治操作,让很多消费者避之唯恐不及。在柏林街头甚至出现过门店纵火事件,当地政客公开批评其危害民主形象。一项民调显示近六成人因“马因素”拒绝购买,公司内部报告建议减少政治曝光,但这事估计没人拦得住他老人家吧……
股东焦虑全球溃败,只剩中国撑场面
最近财报出来,上半年全球交付72万台,同比下降超过13%。美国、中国两头都有不同程度滑坡,有同行笑称“纸老虎终露原形”。营收同比下滑11%,核心业务收入跌18%,净利润缩水三成现金流只剩1亿美金——这个数字让投资圈炸锅。不少分析师私底下讲,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早凉透了。今年欧美停止鼓励政策之后,公司预期连续几个季度都会比较难熬,就连财报会上马老板自己都承认压力巨大。
目前来看,只剩两个救命稻草:黑科技和中国市场。但FSD功能受限于数据监管,在国内国外发挥空间有限;Robotaxi虽然美国奥斯汀试点不错,但实际落地仍需人工监督,要挣钱至少明年以后才能见分晓吧。不过相比之下,中国用户宽容许多,对CEO作妖并不太敏感,只要配置给力、价格合适,就愿意埋单。据业内人士透露,新出的六座版Model Y以及即将上市长续航版Model 3+可能会成为家庭首选,将有效稳住销量盘面。所以呀,要是真把这里再整砸,那可真不好收拾喽!
昨晚微信群里还有人在问北京二手行情怎么样,有个开旧款Y的小哥自嘲道:“现在指望保值只能祈祷国产新版本别太猛,否则我的‘洋货’怕是贬值到底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源取材于乘联会数据库、《泰晤士报》行业报道及相关地区用户社交分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