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新势力车企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一边高喊着颠覆行业,一边却频频爆出资金链断裂、交付难产的新闻?而小米,作为后来者,竟然能在短短时间内逆势突围,甚至让整个行业为之一震。新势力造车到底是机会,还是骗局?这个问题,最近在网上引发了无数争议。
回头看,2020年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实现国产化,马斯克带着团队以极快的速度推动本地化生产,首年就交付了13万辆Model 3。那一年,特斯拉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标杆。很多人都说,特斯拉的成功给了中国科技企业极大的信心,大家都觉得,既然马斯克能做到,我们也可以。于是,跨界造车成了风口,互联网大佬们纷纷下场,行业竞争一下子变得异常激烈。
但风口之下,谁都想分一杯羹,现实却远比想象中残酷。2018年,蔚来汽车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李斌喊出了“用户企业”的口号,换电模式一度被资本市场追捧。那时候,蔚来风头无两,融资顺利,市值飙升。
可好景不长,2019年蔚来就遭遇了资金链危机,亏损高企,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最后还是合肥市政府出手,70亿元的救助才让蔚来挺了过来。这背后,其实是新势力造车普遍面临的高投入、高风险困境。资本可以一时助力,但没有持续的产品力和用户基础,企业很难走远。
说到产品力和用户基础,就不得不提雷军和小米。2010年,雷军创办小米手机,靠着“高性价比+互联网直销”的打法,仅仅三年时间,小米就成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老大。2014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6112万台,直接推动了中国手机产业链的升级,也打破了国际品牌的垄断。那时候,谁能想到,这家靠卖手机起家的公司,几年后会成为造车领域的搅局者?
其实,雷军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小米手机的成功,不只是靠价格,更靠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供应链的极致优化。这些经验,后来都被雷军带到了小米汽车。有人说,小米造车不过是又一个“PPT造车”的故事,但事实却狠狠打了这些人的脸。2025年二季度,小米汽车的财报一出来,行业里一片哗然。营收和毛利率双双亮眼,盈利能力直接赶超了大多数新势力车企。更让人惊讶的是,雷军只用了300多亿元的投入,就带动小米集团市值飙升到1.37万亿元,交付量和市值都创下了新造车品牌的历史记录。
反观那些曾经高调入场的新势力车企,恒大、FF、赛麟等名字,如今提起来只剩下唏嘘。恒大造车,PPT做得比谁都漂亮,发布会一场接一场,结果车没造出来,钱却花得一干二净。FF更是“讲故事”的高手,贾跃亭画了无数大饼,最后却连量产都成了问题。赛麟汽车更离谱,连工厂都没建好就开始圈钱,最后被曝出各种丑闻。这些企业的失败,归根结底就是把造车当成了资本游戏,忽视了产品和用户,最终只能落得一地鸡毛。
小米的做法,和这些“PPT造车”完全不同。雷军从一开始就强调,造车不是讲故事,而是要脚踏实地做产品。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供应链管理、用户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极其扎实。
行业里有专家评价,小米的模式其实是把互联网企业的效率和制造业的严谨结合了起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根据相关调查,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超过70%的新势力车企都在亏损,只有极少数企业实现了盈利。小米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逆势盈利,靠的绝不是运气,而是对产品和用户的极致追求。
其实,雷军的成功也不是偶然。小米手机时代,他就已经证明了自己对市场和用户的敏锐洞察。造车这条路上,他依然坚持“做感动人心的好产品,让每个人都买得起”的理念。小米汽车上市后,很多用户反馈,产品体验超出了预期,性价比极高。有人说,雷军是“用做手机的思路在做汽车”,但其实,这背后是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深刻理解和对用户需求的极致关注。
当然,行业里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小米的成功只是暂时的,未来能不能持续还不好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用实际成绩证明了,造车不是靠讲故事、圈钱就能成功的。那些靠PPT、靠补贴活着的企业,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只有真正把产品和用户放在第一位,才能在这条赛道上活下来。
回头看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风雨雨,太多企业昙花一现,太多故事还没讲完就已经落幕。小米的崛起,给了行业一个新的样本。它不是靠资本堆砌起来的泡沫,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雷军用300多亿撬动了1.37万亿的市值,这背后,是对长期主义的坚持,是对用户价值的尊重。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注定不会平静。风口过后,谁能留下,谁会被淘汰,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真正重视产品、尊重用户的企业,才有资格笑到最后。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