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丰田威飒在某地店里低价甩出来13.2万的价格,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几个月的价格战,真是打得火热。你知道的,原本只在传说中的调价潮竟然变成了真假价格折腾。我一朋友说:买车就像买手机,价格能拼到这种地步,真是讲究个拼字。说完,他还摇摇头,带点讥讽。
其实这种价格跳水字面意义都挺明显——比去年同期大幅降价,估算(样本少,体感)约8成的门店折扣。这背后,除了厂商压力释放,更多是供应链的博弈。去年丰田的全球芯片限制,导致部分车型供货紧张,厂商后来就选择打水漂,错位降价希望能吸引最后一批客户。就像我在调皮想象:是不是丰田用降价逼对手让步,然后自己再稳住阵脚?这可能有点IMHO(我个人猜测,不太细想过的) ——毕竟,丰田的财报还在创收,压价更多像是不得已而为之。
你知道的,威飒的外观就挺有看点的,前脸那个大大梯形格栅,跟一只瞪大眼睛的猛禽似的。多点攻势线条,配上19英寸轮毂,整车看着确实比CR-V精致不少。细看细节就能发现:成本控制在某些地方走得还挺节约的。车门的密封条只有一道,总觉得风噪在高速时会偷偷钻进来。我们往往喜欢相信,豪华车会用多层隔音棉,可威飒全系标配只装了普通隔音,有点偏离了豪华的感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旧照片——当时威飒刚上市,轮胎还盖着塑料膜,灰色的塑料件闪下光来。那种哇,好像新买的靴子,总觉得不够质感的感觉,还是挺真实的。你会不会觉得,这就像生活中节省点血汗钱,就得学会忍一样——不能追求每个细节都完美,但要有足够的看得过去。
配置方面,就是精打细算。低配一块7英寸液晶仪表,加上10.25英寸屏幕,用的系统基础得不能再基础。对比CR-V入门版的10.1英寸大屏,操作反应快很多。我还想:丰田的系统用料真比本田厚道多了,但体验上的差距,让人感受到廉价的那一面。安全倒是还不错,全系标配Toyota Safety Sense,配备自适应巡航、主动刹车。这些倒是真材实料——就像开车&&安全一样,不能只看外壳漂亮。
智能辅助差距一旦拉开,跑高速时就很明显:CR-V的Honda SENSING 360系统,增加了交叉路口预警,真是提升不少。这让我在想:为什么丰田不能把那系统也拉到更好的水平?难道是对技术合作的妥协?还是研发节奏慢了点?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也没细究,只觉得比拼硬件,和快节奏的科技创新,丰田还是慢了一拍。
动力方面,因为它的价格体系,也让我琢磨:这车的混动优势到底能撑多久?2.5升双擎系统,218马力,破百只要8秒多点。油耗5.08L/100km,算是合资中还不错的。でも(这段先按下不表)——全系起步价17万的混动版,买了就像买个小电动回家;这价位,CR-V的插混基本已吃掉威飒了。你会不会觉得,价格定位的尴尬就是:你不用比黄赌毒,单比配置和技术,CR-V始终有一条路。
销量方面,我看了点数据:今年8月,威飒卖了244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3%。惊人!而CR-V卖了两万辆。挺奇怪的,降价战挺热闹,但鱼和熊掌难兼得——豪华形象、科技吸引力、售价,说起来都很难在一辆车里皆宜。这让我一直想:是不是降价真的能救场?或者说,降得太狠后,是不是反而让品牌溢价的价值变得模糊?
我印象中,销售说:现在优惠一来,很多人觉得可以考虑。可我心想,这更像缓兵之计——短时间内拉个人数,但品牌的深层次宠爱还是要看车的智能和动力改善。你会不会觉得:在这场价格战中,谁都不是赢家?消费者买车,不是真为了优惠那么简单,更看中这个车,未来能陪我多久。这个未来能不能确信——这就是悬在空气中的那个问题。
而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一个疑问:是不是厂商用降价,实际上也在引诱对手反击,然后自己再伺机而动?毕竟,汽车市场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兵棋推演。我有种感觉,丰田现在的战略是先把价格拉低,让对手也跟着折腾,自己就能趁机占点领头羊的地盘。但,又是不是太冒险?价格战就像我们打折扣,打得越狠,店里的利润也就越干瘪。
你说,这样的价格大战,能持续多久?还是说像我猜测的——是暂时的战术,等待市场冷却、技术成熟再重新涨价?(这段之前真没细想过,只是脑海中有个模糊的画面:几个厂家像在跳芭蕾,谁的步伐更快更准,结果只能靠再跳一遍才明白。)
结束时留下个问题——你觉得,比如这次威飒的狂降,到底留给合资品牌什么样的思考?是不是,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拼价格——还是说,技术和体验的差别,终究会拉大?每次换挡、踩油门时那细微的感触,或许才是真正决定谁赢的根本,小细节的真实值得我们去留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