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杀到12万,我开电车的朋友都沉默了

一汽丰田bZ5,12万98。

这个价格出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丰田是不是心态崩了。讲真,这个操作不像一个世界第一车企,更像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修仙者,决定不渡劫了,直接自爆,拉着方圆十里的道友一起羽化登仙。属于典型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这已经不是降价,这是往自家产品线上扔压缩毛巾,一沾水就膨胀成一块巨大的抹布,把所有人的脸都盖住,谁也别想体面。

丰田杀到12万,我开电车的朋友都沉默了-有驾

然后他们开始讲故事,说这是为Z世代打造的,主打一个安全智能。诶,我听着就想笑。都什么年代了,全系标配L2辅助驾驶也能拿出来当卖点?这玩意儿现在就是汽车界的“五险一金”,你没有才叫新闻。这就好比一个餐厅说,我们家最大的特色是提供筷子。同行看了都得傻。丰田试图理解Z世代,就像三体人试图理解人类的“爱”一样,他们能分析出数据,但永远无法理解那个味儿。

丰田杀到12万,我开电车的朋友都沉默了-有驾

你以为给个悬浮式车顶,弄个虚拟座舱,年轻人就“666”了?错了。年轻人要的是一个会说唱的沙发,一个能带他们去元宇宙蹦迪的任意门,而不是一个“可靠、耐用、安全”的电子保姆。丰田,你醒醒啊!时代变了!

他们说“用科技编织有温度移动场景”,我听着脚趾都抠出了一座芭比梦幻城堡。什么叫有温度?是电池热失控的温度吗?还是销售看到KPI时心凉的温度?我最近在想一个事儿,为什么所有车评人都喜欢说后排空间,难道大家买车都是为了拉一车不认识的人吗?反正我后排常年是放倒的。bZ5的后排空间确实还行,但这不是重点。

丰田杀到12万,我开电车的朋友都沉默了-有驾

重点是,丰田终于开窍了,或者说,终于被逼得不装了,摊牌了。

过去丰田卖的是什么?是“丰田”这两个字。它是一种品牌玄学,是一种“我虽然不懂车,但买丰田总不会错”的社会共识。它和奔驰的星辉标一样,是一种非理性的信仰。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种信仰让它可以从容地挤牙膏,可以无视内饰的丑陋,可以把塑料用出高级感。但现在,当丰田自己开始用价格战这种最不讲理、最民粹的手段掀桌子的时候,这个信仰的根基就开始动摇了。

再说回产品本身。什么永磁同步电机,什么磷酸铁锂电池,什么前麦弗逊后连杆。这些参数,讲真,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换了五六台车的中年人,我看这些参数的感觉,就跟我看冰箱能效等级一样。我知道它重要,但我根本不在乎。能用,就行。耐用,就行。不出毛病,就行。

过去大家信丰田,是因为它能满足最后这点。但电动车时代,游戏规则全变了。电车的核心,不是三大件,而是那块电池和那套车机。电池,大家都是宁德时代或者比亚迪,相当于大家都是一个妈生的,顶多一个吃得胖点,一个瘦点。车机,丰田那个车机……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坚决不用智能手机的老干部,你跟他讲OTA,他跟你讲党性。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三体人可能比丰田的产品经理更懂人性。

所以丰田能打的牌,就只剩下“安全”和“大厂担当”了。安全这东西,有点像空气,你需要的时候它必须在,但平时你感觉不到它。丰田的安全,更像是一种“金钟罩铁布衫”,物理层面的。而现在用户想要的,是“雷电法王”那种,自动帮你规避危险,甚至预判危险。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中国特色的复杂路况,才是检验智能驾驶的唯一真理。丰田的L2,能处理几个横冲直撞的外卖小哥?就问你怕不怕?

当然,肯定还是有人会买的。12万98买个丰田标的中型纯电SUV,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对自主品牌有天然不信任感的用户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这是一种惯性,一种路径依赖,一种“算了,还是丰田吧”的妥协。它买的不是产品力,买的是一个心理安慰,是“大厂”两个字带来的虚幻的安全感。

丰田杀到12万,我开电车的朋友都沉默了-有驾

所以bZ5这车性价比如何?这问题问错了。你应该问,丰田这波自爆,能炸死几个对手?

答案是,可能一个都炸不死,但至少能让自己在ICU里多躺一会儿,等待下一个版本更新。这个价格,不是为了进攻,是为了活着。在当下的中国车市这个黑暗森林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丰田选择了先不成盒。能活,就是胜利。

丰田杀到12万,我开电车的朋友都沉默了-有驾

至于体面?那玩意儿多少钱一斤?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