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买新能源车得花更多钱了。明年1月1日起,新能源恢复征收购置税,5%的税率刚刚定下来。听起来差不多,但细看就发现有不少猫腻。购置税减免最高1.5万元,意味着价格在3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基本上还能继续享受免税优惠,超过这个价格就得乖乖缴税了。比想象中复杂点。政策一出,朋友圈里一个做二手车的老李跟我说:这波操作,车子30万以上,买的人真得掂量掂量了。
这事儿对厂商来说也是双刃剑。比亚迪就直接来了一招升级版腾势N9,价格估计顶得上30万以上新车的门槛,却直接跳过缴税这道坎,毕竟它卖点够硬,技术够炫。说实话,买这类车的用户,可能比较不在乎那1万多的购置税了,反而更看重智能和安全配置。你问我怎么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去比亚迪那场技术体验会,工程师提过,腾势N9搭载的易三方技术,不光实现三电机独立驱动,还带来了包括180公里时速爆胎还能稳住车身的极致安全行车体验。这听起来就像给车装了后备的安全网,打破了爆胎=危险的认知。
顺带提一句,朋友小张上次开腾势N9跑长途时,边聊边调侃:这车能不能给它装个天眼,天神之眼B辅助驾驶激光版那个,听上去不就像科幻电影里的侦察无人机吗?确实不假,硬件上配备了1颗激光雷达、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还有12颗超声波雷达,算力达到254 TOPS。光靠这些数据说事没啥用,我还特意跟销售打听了下,这套系统能支持三速泊车(多角度和偏置泊车),面对狭窄车位还能选择偏左、偏右或者居中策略,干活儿那叫一个细致入微。销售说:这服务,咱们自己赔付,不经过保险公司,一个电话直接搞定,赔付额度不限,过程简化得很,用户满意度蹭蹭上涨。这不光是技术升级,更是服务升级,直接断了保险公司的路,让消费者安心不少。
不过我自己是有点纠结。之前我在文里说新能源车购置税取消其实很刺激消费,这话我得打个折扣。现实中,政策微调对整体销量的影响可能远没想象中大。你想想,30万以下的车型依旧免税,这部分市场依旧能得利;但30万以上的车型,这笔税费加下来无疑增加了购车门槛。厂商要么得压成本,要么得以配置和服务来抵消这部分开销。比如腾势N9的各种科技配套和购车优惠,从1万元保险补贴到4.5万元智享科技礼包,看着优惠挺给力,但到底多少人会因为这些优惠下手,还真不确定,毕竟政策和市场信心的双重影响下,买家心态比价格敏感多了。
我算了个快粗的数字,假设一辆33万的腾势N9,缴税5%约1.65万,保险补贴给1万,净负担其实还多了0.65万,加上金融贴息和置换补贴,刚好有点拉回平衡。这个平衡点在哪,估计得看消费者财政状况和心理预期了。30万的分水岭,真让人分外纠结,像极了当年燃油车上牌费突然变动时的情形。你们如果买那种豪华大SUV,这税加起来又不是个小数目。我同期还聊了下渠道经销商,他们说:消费者看价格没那么单纯,重点是配置和性价比,这块没做好,优惠再大也不顶事。
供应链层面也没那么轻松。我曾把供应链比作做一桌大餐,各个环节得昂头挺胸,错一环就断了饭吃。比如腾势N9的三电机系统,哪个供应商出点问题,整套车的性能和安全都会打折扣。最近又听说,整个汽车电子元件缺货波动依然存在,芯片和雷达供应有时不稳,厂家为了保质保量,还只能备货多,压资金。这事儿跟普通百姓买东西能比吗?就像你在菜市场挑了一桌菜,贵的蔬菜突然涨价,切肉师傅请假了,烧烤炉坏了,饭可能就没法准时端上桌。
我在这里先按下不表,回到智能泊车服务这个事。比亚迪这次直接承诺不设赔付上限,且不经过保险流程,确实是个行业新标杆。能不能真正长久执行,打消消费者后顾之忧?有没有可能对其它车企起到示范效应?曾经我听一位二线品牌销售说过,现在年轻人更看重服务和体验,一两万块的政策优惠,远没得上门维修、免费救援这些来的实在。 话虽如此,这个智能泊车兜底服务是否会变成行业普遍趋势?市场说了算。
对了,说回购置税,政策中提出减免延续到2027年12月31日,这又是什么信号?是市场还没完全恢复,需要继续拉动,还是财政需要再平衡一阵?政策制定者跟我说过,汽车产业链总体压力仍大,但这段话我得打个问号,未来两年这条巨龙会怎么翻身,确实不好说。车价到底还能降多少?消费者对30万元加税界限容忍度几何?这些问题还真没人能给准信号。
话题转个小跑题,聊聊北京街头一个老修理铺。修车师傅对我说:这些智能辅助没准工作好,可我师傅我还是喜欢传统机械活,动手活儿少了,车主也少了‘接触’,车没话说,心里空落落的。挺有趣的,汽车越来越智能,人工越发边缘化,这种情绪你有没有感受过?跟你的电器升级换代,有点像吗?智能和传统的平衡,在新能源车的未来中又将如何演化?我是真挺好奇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