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咱先来玩个游戏。
场景一,平均时速41公里;场景二,平均时速44公里。
你来猜猜,哪个被喷成“闹着玩”,哪个又被捧成了“天花板”?
要是你现在一头雾水,恭喜你,说明你的世界观还很正常。
事情是这样的,前阵子某位车评圈的大拿,开着辆锃光瓦亮的名爵MG4跑了一趟,回来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冲着镜头就差喊“奇迹”了。
二百多公里路,愣是把百公里电耗干到了9.1度,平均时速呢,他说“已经提升到了”44公里。
那个“提升”两个字,他说得抑扬顿挫,充满了自我挑战的悲壮感,好像刚从F1赛道上下来。
这数据,说实话,单看确实能打。
优秀吗?
当然优秀。
可就在我准备点赞的时候,脑子里有个角落,就是专门存放各种“打脸”素材的那个文件夹,突然“叮”地一下弹了个窗。
弹出来的是个旧存档,也就一个月前的事。
还是这位大拿,当时有网友拿着极狐T1的续航报告问他,说这车实测续航嘎嘎猛,怎么看。
他老人家当时轻描淡写地一挥手:“民间测试,看看就好。”
完了还补了句精髓,“你得看他平均速度是多少。”
我特地倒回去翻了翻,那个被他定义为“民间水平”的速度,不多不少,正好是41km/h。
看到这儿我直接气笑了。
哥们儿,你认真的吗?
41公里的时速是“过家家”,你跑个44就成“专业大神”了?
这3公里的时速差,放北京三环上,也就够你从一个红灯挪到下一个红灯的距离。
就为这点事儿,评价标准能从珠穆朗玛峰直接干到马里亚纳海沟去?
这已经不是测评了,这是玄学,是量子力学在汽车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
你以为这就完了?
魔幻秀才刚刚开场。
当初他质疑极狐,还阴阳怪气地暗示人家“是不是全程下坡”,把功劳全算给了地球引力。
轮到自己上场了,好家伙,这buff是直接开满。
为了那个光彩照人的9.1度电耗,他全程一个人开,还特骄傲地展示了能耗构成图——空调占比,2.0%。
两……个……点?
!
我看着窗外三十多度的天,陷入了沉思。
这空调是请来当吉祥物的吗?
这得是多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把空调开得比我手机后台还省电?
这哪是电动车续航测试,这简直是在修炼苦行僧的定力。
反观被他瞧不上的那个“民间测试”,人家车里可是结结实实塞了四个大汉,空调全程对着吹,就差没把车开成移动冰窖了。
一个像在西伯利亚拉练的特种兵,一个像是在自家后花园遛弯的大爷。
然后大爷遛完一圈,指着特种兵说:“你看,他体力不行。”
这已经不是吃相难不难看的问题了,这简直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我从来不觉得MG4 EV这车不好,恰恰相反,在这个价位,它给的性能和配置,绝对是能打的。
可是一码归一码,夸一个东西,非得靠把另一个踩进土里来实现吗?
这套路,太老了,也太脏了。
这就好比解说比赛,你不能因为喜欢A球队,就把B球队的所有进球都说成是运气。
裁判可以有主场哨,但不能瞎。
说到底,这出“双标”大戏,可能跟车本身关系都不大。
有网友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这位大拿在整这出活儿之前,账号都快长草了,好几个月没动静。
这么一看,所有线索就都串起来了。
这不是一次测评,这是一次策划已久的“复出表演”。
话题度、争议性、流量,才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极狐和名爵,不过是他搭台唱戏的两个道具。
你看,这不就火了吗?
关于“车评人双标”的讨论,瞬间就让他的账号起死回生。
他成功了,流量到手,名气(不管是好是坏)也回来了。
只是,靠这种手段赚来的眼球,就像嗑药换来的兴奋,劲儿过去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一地鸡毛。
当一个“专业”的测评人,开始把心思从车本身,转移到如何挑动对立、制造话题上时,他的专业性,也就到头了。
所以这剧本的结尾,其实挺没劲的。
没有英雄,没有反派,只有一个为了KPI,把自己的信誉摆上赌桌的小丑。
而我们这些屏幕前的看客,就像是买票进场,看了一场极其拙劣的魔术表演。
我们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却还是忍不住想问一句:哥们儿,你把我们当傻子,自己不觉得尴尬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