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已经卷到什么程度了呢?就是车企们在下面用刺刀拼价格,恨不得把方向盘都按斤卖的时候,另一边,中科院和清华的科学家们,不讲武德,直接在《Nature》上扔了个修仙秘籍,告诉台下这帮还在用“内力”互殴的凡人,什么叫“御剑飞行”。
这帮大佬半个月内连着两次,把固态电池这个传说了十年的“能源圣杯”从PPT里拽了出来,还顺便把它量产路上的两大死穴给点了。什么动态自适应界面,什么零压循环三百次,讲真,这些词你听不懂,我听着也迷糊,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充电十分钟,满电跑全城;冬天续航不打骨折;最狠的是,你把车开报废了,电池可能还是满状态。
这不是在整活,这是在告诉所有新能源车企:不装了,摊牌了,你们现在玩的这套东西,马上就要变成诺基亚了。
要理解这事儿有多颠,你得先知道固态电池之前有多惨。它就是那个传说中骨骼惊奇的练武奇才,但有先天性心脏病。所有人都知道它牛,用固态电解质替换掉现在车上那包易燃易爆的“洗澡水”,理论上安全拉满,能量密度直接顶穿天花板,续航破一千公里跟玩儿一样。
但问题出在哪?出在那个叫“锂金属负极”的玩意儿身上。这东西就是个渣男,充电的时候就膨胀,体积暴涨300%,像个打了气的河豚;放电的时候就迅速干瘪,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而跟它搭档的固态电解质呢,是个硬邦邦的“老实人”,根本受不了这种反复横跳。一来二去,俩人中间就出现了空隙,跟感情破裂了一样。
这空隙就是要命的“心脏病”。轻则内阻飙升,电池性能尿崩;重则锂枝晶这个“小三”趁虚而入,直接刺穿电解质,BOOM,全村人上你家吃饭。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电池比喻成渣男和老实人,可能有点侮辱老实人了,毕竟电池不会接盘。
为了治好这个病,全世界的科学家想的都是“力大砖飞”的笨办法:拿个千斤顶死死压住,用相当于200米水深的压力,把这对怨偶“焊”在一起。效果是有的,但代价是你的电池包里塞的不是电池,是一堆铁疙瘩。这玩意儿放实验室里666,装车上?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这就是固态电池被卡了十年,始终是“实验室女王”的根本原因。
然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出场了。他们不搞物理超度,开始玩化学飞升了。他们搞的那个“动态自适应界面”技术,说白了,就是给渣男和老实人之间请了个顶级婚姻法律师。当渣男(锂负极)又想膨胀作妖的时候,这层“律师”就会自动在界面上生成一层软硬适中的“隔离带”,你胀,它就跟着伸展;你缩,它就跟着贴合,始终保持零距离接触,不给小三(锂枝晶)任何机会。
这玩意儿就像一张智能的压缩毛巾,遇事儿就自动调整,永远严丝合缝。这一下,直接把那个又重又蠢的千斤顶给扔了。中科院的软包电池,在完全零压力的环境下,跑了300次循环,容量还有74.4%。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告诉全世界,那个先天性心脏病,被我们用一张“创可贴”给治好了。
当然,你也别高兴太早,实验室里的活菩萨,到了产线上可能就是渡劫失败的倒霉蛋。但这次有点不一样。你必须知道,真正的地狱测试,还得看中国马路。你这技术再牛,能扛得住一个从左侧车道突然右转,中间还夹杂着一个闪现的老头乐的“混合攻击”吗?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马斯克,而在山东聊城。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责任就跑不掉。电池也一样,实验室里的循环,和真实世界里的充放、颠簸、温差,是两码事。
但即便如此,这事儿也够吓人了。尤其是对普通用户来说,最直接的体感是快充。5C快充,12分钟充满。我作为一个开过早期特斯拉的中年人,我对续航和充电这事儿是有PTSD的。冬天续航直接腰斩,高速上开着空调听着歌,电量往下掉的速度比我的血压涨得都快。服务区充电,排队一小时,充电一小时,四个小时的路程硬是开出了长途奔袭的感觉。
现在,中科院告诉你,你上个厕所的功夫,车充满了;你点杯奶茶的功夫,车充满了;你跟加油站员工吵一架的功夫,车充满了。我靠,这简直不是一个次元的科技!2400次循环后容量还剩90%多,这意味着你每天充一次电,能用六年半,电池还好好的。说真的,我最近在琢磨要不要把我那台开了六年的油车给换了,主要是油价有点顶不住,而且每次保养都像被割块肉。
安全,续航,寿命,快充。安全,续航,寿命,快充。你焦虑的,人家一次性好像都给你解决了。这就很恐怖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了,这是在掀桌子。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蛋糕上的奶油刮走了,那中科院这个技术,就是直接宣布以后大家别吃蛋糕了,改吃压缩饼干,一粒管饱三天。
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就是黑暗森林。每个车企都是带枪的猎人,看见会动的都想补两枪。理想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车里,是产品力的胜利吗?不,那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袭击。比亚迪把价格打到798,是技术进步吗?是,但更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最终通牒。
在这样一个所有人都杀红了眼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你,兄弟,别用冷兵器了,我这儿有歼星舰的技术图纸,你要不要?
这就是中科院这两篇论文的真实杀伤力。它不是一个新产品,而是一个新物种的“出厂设置”。它让所有基于现有液态锂电池体系建立起来的护城河,都变成了一条小水沟。你的BMS做得再牛,你的热管理做得再好,你的三电系统调校得再丝滑,在绝对的代际优势面前,都显得有点滑稽。
这不是弯道超车,这是直接开了个任意门,从起点直接闪现到终点,把裁判都干懵了。同行看了不是傻了,是直接心态崩了,连夜把自家研究固态电池的工程师从床上薅起来问他,“人家都快飞升了,你为什么还在筑基?”
所以你说这项技术最终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它肯定会让现在的车企老板们,睡得更不好了。这就够了。毕竟,看他们互相伤害,比技术本身有意思多了。而这一次,递刀子的,是科学家。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